《精神分析与无神论:弗洛伊德的贡献》尝试在汉语的语境中诠释弗洛伊德的思想。研究路径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典为基础,通过提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核心概念,如投射、罪疚感、超我、俄狄浦斯情结等,对弗洛伊德宗教观进行细致的考察,基于其无神论的宗教立场,分析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诠释宗教议题所获得的成果的价值和局限;并反思精神分析的学科性质,从而更加恰当地看待弗洛伊德的贡献。
该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能为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及对弗洛伊德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弗洛伊德是一位探索者,起初从对神经症的探索揭示症状的含义,闯入了人类的潜意识的心理世界中,并沿着这一路径进入更加广阔的艺术、宗教等人类文明的领域,探寻人类痛苦的终极根源。弗洛伊德通过创造“力比多”概念,揭示了人类生理的能量对心理的影响,将身和心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弗洛伊德也试图将从对人的心理的理解中获得的成果,运用到对宗教现象的理解中去。本书尝试对他这一理解的方式、路径和内容进行探讨。
弗洛伊德不断地提出、修正、更新自己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也一直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最终构建了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和框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理解,首先要厘清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再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是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诠释宗教的相关议题,探讨其宗教研究的价值与局限。因而,本书是在研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典基础上,结合宗教学的研究重点,发现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俄狄浦斯情结的要素贯穿于弗洛伊德的宗教投射论、宗教起源论、宗教功能论,将这三部分作为本书的主体框架,尝试进行心理学与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
弗洛伊德一直以无神论者自居,也被学界划人无神论的阵营,本书拟以近现代西方宗教学为背景,从宗教学、心理学两条路线出发,在中国的语境中,系统全面地诠释弗洛伊德的无神论思想。通过回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原典,在国内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发掘,厘清被误读的概念和思想,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探寻真理的目的,着重阐述:弗洛伊德转向宗教研究的动因和目的;弗洛伊德如何将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如俄狄浦斯情结、投射等运用至宗教研究,以及此种运用对解读宗教所产生的影响与存在的问题;从弗洛伊德的宗教功能论出发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学科的学科性质;探索宗教对于个体心理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分析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诠释宗教议题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局限性。
正如弗洛伊德自己对当时精神分析应用现状的分析,精神分析是一种深蕴心理学,人们自动地把精神分析应用于知识的无数领域。但这些领域是以专门化的知识为前提的,精神分析者没有掌握这些专门知识,而掌握这些专门知识的那些人,对精神分析并没有深入的了解。精神分析家,包括弗洛伊德本人在做了不确定是否适当的仓促准备后,以业余人士的身份开始涉足诸如神话、文明史、人类文化学和宗教学等知识领域。因而,精神分析进入这些领域后,必然会存在很多不足,引起很多批评和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精神分析也给宗教学研究带来了独特的洞见和思考。作为一位欲走出自身民族处境进身世界舞台的学者,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实践值得正逐步走向国际的中国学界参考和反思。
姜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接受中法精神分析连续培训、家庭治疗培训、“同济-弗莱堡”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硕士班等长程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和个案督导。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宗教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
第一章 弗洛伊德无神论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
第一节 弗洛伊德无神论思想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宗教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宗教投射论:“原始父亲”形象的投射
第一节 宗教投射论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中的“投射”
第三节 上帝形象源自“原始父亲”
第四节 评价与小结
第四章 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论:从个体心理到集体心理的俄狄浦斯情结
第一节 从神话到理论建构
第二节 俄狄浦斯情结与罪疚感
第三节 宗教的心理起源
第四节 评价与小结
第五章 弗洛伊德的宗教功能论:科学终将替代宗教
第一节 弗洛伊德对宗教功能的评判
第二节 弗洛伊德论宗教功能的替代
第三节 评价与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