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百合科芦荟属)》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百合科植物芦荟属175种5变种,详尽介绍了其中的151种4变种。收录的芦荟属植物中,除库拉索芦荟以外的全部种类都被列入CITES附录I或II,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种类约37种,其中包含极度濒危种5种,濒危种5种,易危种4种,近危种2种。收录种类均原产自非洲、西亚及其周边岛屿,亦是国内各植物园迁地栽培的种类。本卷册纠正了一些植物园鉴定错误的物种名称,对于一些没有确定中文名的种类进行了拟定,补充了各园基于栽培物种实地观测的形态特征以及物候信息,并追溯了芦荟属植物在我国的迁地栽培历史。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别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生态与生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精美彩色照片展示其物种形态学特征、不同栽培地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差异。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APG系统以及Aloes: The Definitive Guide、The Aloe Names Book等专著,物种排列按照拉丁学名字母顺序排列。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各植物园的地理环境以及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百合科芦荟属)》可供农林业、园林园艺、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亦可作为专业人员、爱好者鉴定图鉴进行使用。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3000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仅次于巴西,位居全球第二。中国是北半球唯一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森林植被的国家。中国的植物区系是整个北半球早中新世植物区系的孑遗成分,且在第四纪冰川期中,因我国地形复杂、气候相对稳定的避难所效应,又是植物生存、物种演化的重要中心,同时,我国植物多样性还遗存了古地中海和古南大陆植物区系,因而形成了我国极为丰富的特有植物,有约250个特有属、15000~18000个特有种。中国还有粮食植物、药用植物及园艺植物等摇篮之称,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众多的栽培植物的种质资源,是全球资源植物的宝库,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植物园作为植物引种、驯化栽培、资源发掘、推广应用的重要源头,传承了现代植物园几个世纪科学研究的脉络和成就,在近代的植物引种驯化、传播栽培及作物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和传播栽培对近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经济和贸易、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则更为明显,如橡胶、茶叶、烟草及众多的果树、蔬菜、药用植物、园艺植物等。特别是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以来的500多年,美洲植物引种驯化及其广泛传播、栽培深刻改变了世界农业生产的格局,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植物园的植物引种驯化还对促进农业发展、食物供给、人口增长、经济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约200个植物园引种栽培了高等维管植物约396科、3633属、2334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我国本土植物为288科、2911属、约20000种,分别约占我国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属的86%、物种数的60%,是我国植物学研究及农林、环保、生物等产业的源头资源。因此,充分梳理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的基础信息数据,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然而,我国植物园长期以来缺乏数据整理和编目研究。植物园虽然在植物引种驯化、评价发掘和开发利用上有悠久的历史,但适应现代植物迁地保护及资源发掘利用的整体规划不够、针对性差且理论和方法研究滞后。同时,传统的基于标本资料编纂的植物志也缺乏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特征的验证和“同园”比较研究。我国历时45年,于2004年完成的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受到国内外植物学者的高度赞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模式标本及原始文献考证不够,众多种类的鉴定有待完善;Flora of China虽弥补了模式标本和原始文献考证的不足,但仍然缺乏对基础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
黄宏文,1957年1月1日生于湖北武汉,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植物资源研究和果树新品种选育,在迁地植物编目领域耕耘数十年,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本。主编有《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13卷及多本专科迁地栽培植物志。现为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主任,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