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上篇: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篇:音乐志研究的观念立场;下篇:音乐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书中首先对西方音乐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学发展做了系统性总结和研究,又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实例,深度阐释和解读音乐志研究的方法论,*终紧跟学科发展的动向,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年)。中国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等。
上篇: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
章 音乐学的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
一、常规方法论层面:学科定义和基本概念
二、研究音乐是否需要语境或文化支点
三、对认知音乐学与结构主义一符号学的接纳与应用
四、从常规方法论到文化哲学观:学科理论的转型与分层
第二章 音乐学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
一、学的共时一历时学科划分特征
二、阶段比较音乐学化论派、文化圈学派
三、第二阶段音乐学与博厄斯学派、结能学派
四、第三阶段现代音乐学与学的分层化和多元化
时期
第三章 音乐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学研究的萌动时期
二、20世纪80至90年代音乐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的新发展
中篇:音乐志研究的观念立场
第四章 描述与阐释:音乐志描写的方法论取向
一、西方音乐志研究手段的不同方法论取向
二、中国音乐志研究手段的方法论取向
三、关于音乐志研究手段和实施过程的几点看法
第五章 主位与客位音乐学的双视角文化立场
一、中国音乐学界对双视角的关注过程
二、双视角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早期志的双视角立场对音乐学的影响
四二十年以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较新发展趋向
五、中国音乐志研究者的文化身份、研究观念与文化立场
第六章 宏观与微观音乐志研究规模的方法论取向
一、音乐志研究规模的宏观一微观方法论取向
二、音乐学研究中的系统定位与历史定位
三、客位一主位与宏观一微观概念的区分
四、有关研究规模范围的不同时期方法论取向
第七章 音乐志与结构主义一符号学
一、音乐学理论与符号学方法
二、从符号学观念看音乐学的三个学科分支
三、音乐志研究中符号学方法的运用
四、音乐形态学的符号分析研究方法
五、传统音乐研究中的语义学和文化学分析方法
六、多点音乐志的时空维度及符号学分析方法
第八章 音乐志与主位一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论文化
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来龙去脉
一、基础理论之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及其理论原型
二、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社科来源及其表述方式
三、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贡献和理论局限
四、音乐志的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及其理论概念
下篇:音乐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第九章 中西乐器和音乐分类法的多维关系比较
一、中外乐器分类法的比较研究
二、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的研究
三、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与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
第十章 中国传统音乐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宏观/客位的研究思维
二、中观/互补的研究思维
三、微观/主位的研究思维
第十一章 历时音乐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音乐史观念的扩展:由欧洲中心论到多元历史观
二、重塑音乐学语境下的历史音乐学研究
三、历史音乐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四、历史音乐学含的元文本-对象文本评论关系
第十二章 仪式音乐表演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
一、仪式音乐的界分及其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的要素仪式音乐的特殊性与同一性
三、系统的层次作为子系统存在的仪式音乐文化丛
四、系统的结构仪式音乐的对立统一结构模式
五、结能与功能固定因素与可变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