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学术的主流,它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上构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新传统,这一新传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所奠定的。从学术史的视角检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进一步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对于现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对于这一新传统的生命力的发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书稿的目的是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学术史建构,让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在学术检视的视角中厚重起来,从而为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为提升党的理论境界和理论水平,奠定厚实的历史基础和学术基础。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也是在学术史的意义上探寻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的理论表现,为成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奠定它的学术基础和学术传统。
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研究总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前,旧中国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
100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推翻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开创了彪炳千秋、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举国之力与病魔搏斗,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成为全球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广阔前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新发展蓝图,吹响新征程号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进崭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的政治任务、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好的清醒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抚今追昔,必须铭记建党百年历程蕴含的深刻启示: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具体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境界;只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只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向新阶段;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提升到新水平;只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够不断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上新台阶;只要始终坚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新境界;只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就一定能够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以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在百年历史的演进和传承中,红色文化基因渗透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成为城市亮丽的底色和闪亮的名片。上海同时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学科齐全,学者荟萃,学术底蕴深厚。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组织发动上海社科界专家学者,立足不同学科背景、学者视角和学术维度,认真回顾和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深入解读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密码,揭示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背后深刻的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而助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7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实施建党100周年系列研究专项。本系列专项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路径,坚持立足中国实际,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历史研究为支撑,形成具有扎实学理基础的系列研究论著。课题立项后,承担研究任务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上海市相关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辛勤工作,历时近四年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既客观准确描述历史,又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研究成果。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从建党100周年系列研究专项课题中,筛选出有较强理论阐释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决策参考作用和史料研究价值的成果,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专题研究丛书。该套丛书从多学科、宽领域、广视角,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与实践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深入揭示建党百年历史蕴藏的理论逻辑和历史规律,前瞻未来。
本系列丛书是上海市理论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成果,希望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能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参考书目。
是为序。
权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方松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教委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客座教授。
陈祥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浦区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
潘乐,1990年11月出生,哲学博士。
201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哲学等。
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百年学术史研究发凡1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系统的建构:历史脉络与逻辑发展6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内在理路与外在形式7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科化模式与职业
学者8
四、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10
五、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重大社会意义与
学术价值13
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缘起15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唯物史观研究21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29
三、 互辩律的唯物论研究36
四、 唯物辩证法论战40
五、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李达45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形成50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50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思想56
三、 思想的要义与精髓60
第四章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73
一、 新中国至改革前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19491978年)7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来源79
三、 哲学教科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85
四、 新中国在改革前若干哲学问题的争论90
第五章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99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来源99
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104
三、 新中国改革前若干政治经济学问题的争论109
第六章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发展116
一、 新中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实践问题的探讨116
二、 新中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124
三、 中苏论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捍卫131
第七章当代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40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次大讨论140
二、 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问题与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148
三、 智慧说三篇与中西马哲学融合的尝试160
四、 返本开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转向164
五、 中国道路的哲学诠释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建构173
第八章当代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180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价值规律的积极探索180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185
三、 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碰撞与交流192
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持续努力198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进展205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流考211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背景和渊源21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23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误读与辨析231
四、 意义启示和发展路向241
后记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