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华文明历史探索与研究的理论结晶。本书的探寻内容,主要是以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背景,以盘古大帝为起点,以盘庚最终离开辽西为终点,大约1800年历史。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可两千年来却找不到一点儿祖先留下的踪影,这毫无疑问说明研究方向上、思路上、方法上出现了错位。笔者认为寻找中国早期文明,不能用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方法,不能抛开对“三坟五典”、“河图洛书”、“尧舜大典”、“青铜文字”的详细解读,不能游离开《山海经》、《淮南子》、《史记》等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更不能离开遗存与史书的互证材料,同时也不该忘记“中国文明探设计师”所开创的领航路线。1992年,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与内蒙古赤峰市史学工作者谈话中率先提出:“《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随后几十年里,我国考古学界关于黄帝文化与红山文化互联互动的文章接踵而至,红山文化是黄帝所处文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不时地也触动作者的神经。愚人本学考古出身,就职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如果说黄帝文化在红山文化范围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找到黄帝都城,这也是辽西考古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茫茫大辽西,群山峻岭、沟壑纵横,到哪里去寻找?幸好笔者还有多年文物普查的实践经验,熟悉各遗址年代,知道什么遗址普通,什么遗址特殊,如果让自己在辽西地区选定黄帝都城的话觉得辽宁省凌源市小城子镇高杖子村“南圈子”遗址条件,那么怎样才能证明“南圈子”遗址是黄帝都城,为此笔者踏上八年探寻中国文明之旅。
黄帝都城,“南圈子”遗址是199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5月笔者和当时凌源县博物馆馆长邢殿一起做文物调查时发现的,次年笔者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凌源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一文,虽然遗址特殊,遗迹形状像个飞的大乌,又像个盘旋的巨龙,倾斜矗立于山之阳坡上,由于遗迹面积较小,东西长132米、南北宽92米,内有数道石墙,高矮粗细不等,当时也没从更高层面去感悟。时隔二十年后,到了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自觉得此遗址是黄帝都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又多次驱车前往现场调查,结果在其又找到三个同时期遗址,还在一山坡上采集到正反面都有圆坑的特殊石头一块,当时我把它叫作“天书”,虽然又多了几个遗址并捡到了“天书”,但由于遗址面积都较小,比起中原地区发现的城址不知要小多少,定为黄帝都城确实心里没底。从此,笔者开始下决心研究黄帝,结归纳出一些特征,载的黄帝有四神即“龙”“凤”、“龟”、“麟”,有四妃即螺祖、彤鱼氏、方雷氏、嫫母,现场也确实发现了四个遗址符合四神数量,而且遗址石墙垒得各具,仔细观察还真有点像龙、凤、龟、麟的扩大化的形象。龙部土壤都是水红色,南部不远处还产鱼形石,符合称彤鱼氏起名条件;凤部积石遗迹前方后圆符合称方雷氏起名条件;龟部东山坡有四道南北向石墙,墙上有条状耕地符合螺祖种桑养蚕记载;麟部积石呈弧方形,似女,似日,似母,符合称嫫母起名条件。这样一来就一步确定“南圈子”四遗址是黄帝都城增加了许多信心,可光有信心还不行,要有早期文献明确记载,这样结论才会更充实些。于是,笔者又开始研究《山海经》一书,最初也不知道《山海经》记载的那是哪儿,估计是记载辽西吧,因为其上有关于黄帝的记载,苏先生认为黄帝在辽西,可黄帝应该住在哪座山上呢?查阅了红山文化学者雷广臻先生文章,雷先生认为“《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记述的就是红山文化区域物事”[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由此联想《西山经》会不会有记载黄帝住的山?查阅《西山经》用文较多的山有昆仑山、钟山、峚山,而钟山、峚山又都在《西山经》首山华山“西北四百二十里”,说明这两座山相距应该。“基山”条云“黄帝乃取基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信息透漏两山之中黄帝住在钟山可能
性较大,天下之中,黄帝在此山居住也能说得过去。“钟山”条云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日钟山。其子日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
鼓也是隆(龙)起之意,提到龙的形状,信息令人兴奋,因为
我们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可仔细观察积石整体形状倒像个鸟,“钟
山”条也多从鸟的形状描述积石,一时陷入两难境地。为了搞清黄
帝都城就在钟山,只好暂时先放下钟山研究,去寻找更多线索。
按照《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离钟山的山是不周山,方向在钟山东南五十里,当时也不知道《山海经》中的一里应相当于
现在多少,大约在25公里处展开调查,还真巧在辽宁省喀左县大营子乡枣树沟村东北770米窟窿山考察时,发现周围地理环境与《山海经》“不周山”条记载一致山顶处有塌陷山洞符合不周名因,山上山下当年女娲补天炼染的五彩石块漫山遍野,采集到的泥质红陶片一看就是红山文化时期的,职业的眼光可以肯定此山非不周山莫属。可光找到不周山还不行,证据还是有些单薄,《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还有另一座山叫昆仑山,是夏(下)都所在地。由于不周山位置可确定、钟山位置可假定,两点向东南连线交点可锁定《西山经》首山华山位置,经过调查,最后在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东北某山可锁定华山疑似区域,如果去过现在华山的人,到现场一眼就能辨别出哪座山是远古华山。华山位置确定后,《山海经》记载昆仑山是在华山西南四百里,这令笔者感到振奋,感觉找到昆仑山指日可待,为此还买来辽宁、河北两省地图,随后踏上寻找古昆仑山之旅,日思夜想盼望早日找到昆仑山,找到古代夏都,也好一步确认黄帝都城提供旁证。调查工作开始时,笔者首先在买来的地图上确定华山所在位置,在其西南四百里方向画出一条弧线,为防止漏掉遗迹线索,在弧线左右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公里范围内再画两行弧线,自南向北在可能范围内开始摸排。笔者首先来到秦皇岛市抚宁区开在搭新桥、在延伸拓宽道路。本书许多观点是作者长期学实践中产生的,属一孔之见,不完善、不全面,有的分析可能是错误的,本意在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希冀尽早结束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混乱局面,让学术回归理性,让早期历史研究重走正路。
笔者在数年文物调查研究中得到了许多县、乡、村干部和农民朋友的帮助,并汲取了历代史学工作者、考古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雷广臻.红山文化及其影响[M].沈阳:沈阳出版社,
137,139.
[2]杨虎,朱.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
(6).
[3]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2).
[4]山海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8.
[5]腾海键,红山文含和体现的若干文明因素[]].赤峰
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6]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红山文化西台类型遗址简述
[J].北方文物,2010(3).
[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第一章传说故址
盘古开天辟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家喻户晓的传说,数干年风靡神州大地,历久不衰。可盘古是谁?在哪里开天辟地?却无人知晓。研究者也确感十分棘手,随着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被破解,或已找到遗迹以后,那么寻找更早的第一传说线索也被提上日程。其他远古传说都发生于辽西地区,盘庚(更)时期由于地盘中心变更,都城从辽西迁往河南安阳,那么盘古很可能也生活在盘庚曾居住过的地区。辽西地区早于炎黄时代是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中心遗址被发现是在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升起的地方,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属于我国早期历史重大事件,按照常理应该发生在中心重要地区,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坛、庙、家、塔规格高、结构复杂、意识形态强,有别于同期任何遗址,这为我们寻找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遗址指明了方向。
一、从疆域分析盘古居住的地区
盘古和盘庚,是地盘上一个最早、一个最晚的代名词。“庚”字,在天干排列图中明显是正在变更之意[口,盘庚迁殷(安阳)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从殷墟王陵人骨DNA,趋向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敖汉大店子人骨DNA,墓葬头向明显朝向故乡辽西喀左方向,出土的商早期以前的铜器铭文、纹饰大都与辽宁喀左出土的青铜器一致,两地都发现盘庚和中国铭文,基本可定盘庚原辖地盘就在辽西地区,原都城在辽宁喀左[2]几年在辽西地区喀左、朝阳、凌源三县陆续发现早商都城,先商都城,夏都阳翟、斟、老丘、西河,舜都蒲板,尧阳,炎黄都城涿鹿(女娃),古代传说所留下的遗迹、遗物也多发现在这些中心地区或其,这使我们有勇气认为时代距精卫填海只有一步之遥的盘古开天地也在这一地区。二、从时代分析盘古处于哪种文化
盘古开天辟地早于炎帝精卫填海,炎帝距今大约4700年。辽西地区发现较发达的早期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小河沿文化和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C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测定最早地层为4300年,不符合盘古所处年代,小河沿文化距今大约4500~5000年,文化范围内没有发现重要遗迹现象,也没有与天和地有关的
一些线索,这样一来我们只好把目光直接锁定在红山文化范围内。红山文化,北起西拉木伦河,东至医巫间山,南至渤海湾,西至滦河,中心地区在今辽宁省西部凌源交界处,20世纪80年代在午河梁先后发现“女神庙”、积石家、土石合筑的圆坛、方坛和规模巨大的“金字塔”等,建筑文明程度很高,意识思想复杂,时代距今5000~5500年,与盘古时期。根据笔者多年考古调查取证,其他古代传说也都发生在牛河梁周围地区,时代、地域相仿,牛河梁红山文化特征又明步,苏先生认为中国文明曙光是从这里升起,这也为华夏第一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始于牛河梁指点了迷津。
三、牛河梁遗址是盘古开天地的依据
(一)名词解释
盘古,人名,地盘上最早。盘的是盘,舟即船的形状,受是一种兵器,皿为生活用具,这里的兵器和生活用具可能不是指石器、陶器,应指青铜器,地盘辖疆像舟形,可能暗示一个地盘文明的开始。《孔雀东南飞》云:“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荀子·富国》曰:“则国安于磐石。”《史记·孝文本纪》曰:“此所谓盘石之宗也。”成语有“坚如磐石”。上述的盘应是指和氏璧的形状,其上记载了千余年历史重大事件,形状确实像个舟形,上边的坑塞、色染、划刻经过几千年如今仍然清晰可见,还坚固如初。如果按河图洛书(和氏璧)上记载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分析,其形状就是当时统治阶级疆域地盘的形状。和氏璧上最早记载的人物是青帝太昊,其祖辈可能就是盘古。开天地,《辞源》解释为:“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云:“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周髀算经》:“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广雅·释天》:“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坎祭地也”。由此看出古人认为地面堆起的圆圈就是日,“天”字上的两横应意为人堆起的两日(圈)或三日形圆圈土丘,“三天两头”可能是说垒砌三个圈形就是天。《说文解字》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方坛是地,本意远古简单的墓穴,客家方言至今仍称“墓”为“地”,扫墓称为告地。由此看来,长方形状或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