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试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及新发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这“两个格局”的高度,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特殊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全景式、大视野认识国家安全。
本书介绍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经验,既有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有日本的“圈子文化”,既有俄罗斯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和忧患意识,也有阿拉伯人的困惑、犹太人的韧性,期盼为读者解析国家安全的文化密码,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邃思想。
对于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大家并不陌生。中学语文课文《最后一课》中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而形象的例子。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利,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两地划归德国。小说中,老师德麦尔先生无比痛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同时,德麦尔先生也满怀希望地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党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也首次得到了系统性、理论性的阐述。在世界民族文化的百花园里,围绕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上演过一幕幕发人深思的历史剧。深入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经验,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邃思想。
印度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种姓制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生而不平等:职业世袭、人以群分、各守天命。3000多年来,正是种姓制度把印度大陆切割得支离破碎,使这片“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天赐之地始终在“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命运里打转。
日本的“圈子文化”给国家安全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篱笆”,但同时也使“篱笆”里的人因缺乏对外界的客观认识,而变得自尊自大,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所谓“成也圈子、败也圈子”。实现文化与国家安全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既能正确利用文化带来的便利性,也能破解文化本身的弊病。
俄罗斯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和忧患意识,使之把对领土的渴望、对安全的关注写进了文化基因,锻造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屈能伸的狡黠,这种鲜明的民族性始终对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左右着俄罗斯民族的兴衰,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警示和启发。
阿拉伯社会长期动荡,其根源在于文化认同出了问题。人们在部落、伊斯兰教、泛阿拉伯主义、民族国家之间左摇右摆,忠诚对象难以统一,国家至今未能成为统领一切的最高认同。
犹太文化的韧性是犹太国家失而复得的密码,对建立现代以色列国并维护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像硬币总有两面,犹太文化的多元性也导致族群内部矛盾和冲突不断,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中国文化传承千年未曾中断,其秘诀在于开放兼容、自我更新。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塑造出当前中国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国家认同和安全意识,既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也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最本质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国家安全。一方面,国家安全需要文化主权作为牢固的基石;另一方面,国家安全又是文化主权安全的坚实后盾,正如《最后一课》教给我们的: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文化。对于世界各民族而言,更需要统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便构建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文化与国家安全》课题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英文缩写CICIR)是中国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宽泛、功能齐备的复合型国际战略与安全问题研究及决策咨询机构,研究领域覆盖全球所有地区和重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其前身是1980年对外开放的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2003年更为现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有研究、行政和辅助人员300余人,下设15个研究所、若干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交流部、国际信息资料中心等部门。长期开展广泛、深入、高端的国际学术交流,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主办发行《现代国际关系》(中文核心期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国际研究参考》三本学术期刊,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