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1. 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门生王兆鹏、肖鹏强强联手,跨界解读,别出心裁。
2. 全新的解读模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体味亲临其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3. 全书插图143幅,带领读者进入历史现场。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查看全部彩色图片。
前 言: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宋词读本。书中以大量的现场图片、卫星地图、方位示意图,以及对调查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试图将读者带回宋词现场,为读者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
传统的唐诗宋词阅读方法,主要是运用考证、训诂、注释、点评等手段来认识作品,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种阅读方式努力进行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转换和沟通,对读者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一些新兴的讲述方式,如通俗易懂的赏析、演绎、说课,凭借着优美的语言和浪漫的想象,对作品大胆地发挥演绎,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方式有它们的优点,但也有较大的局限,消费古人的动机过于明显,对历史缺乏敬畏之心。近年来,诗词吟诵风靡一时,自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让我们看到了读者对不同阅读方法的渴望。
还能有其他阅读方法吗?读图时代的读者和学者,该怎样来阅读宋词呢?能不能找到雅俗共赏的阅读方法,让古典诗词走向大众呢?能不能借助现代科技,让宋词变得更加清晰生动呢?跨界阅读可以吗?VR虚拟系统可以吗?数字人文可以吗?
本书现场勘查和情景重建的阅读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我们假想要将一首宋词拍摄成电影。作为导演和编剧,我们必须首先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怎么了,他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他说过哪些话,写过哪些东西。想要弄清楚这些,不到现场去作实地调查,没有具体的环境场景,根本拍不出电影来。读者就是电影观众,书面阅读就是在想象中观看电影。读者希望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希望有身在现场亲临其境的强烈感受。
现场包括历史现场和地理现场,阅读它们,需要有考古发掘一样的细心和耐心。而且除了文献学、历史学之外,我们经常要被迫跨界,借鉴田野调查、网络技术、影像地图等多种学科技术。还要偶尔涉猎地貌、气象、历法、水文、物候、建筑、交通、植被等地理知识,甚至要利用心理学、考古学、刑侦学、生物学等多种外围知识,来推导令人信服的结论。对于读者来说,也许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讲述我们现场调查过程的各个细节。没有浪漫的抒情想象,没有华美的语言表达,有的只是平实客观的调查推理和叙事。在我们看来,每一首作品都是一件历史悬案。要揭开谜底,就必须走进历史原点,作认真的细节勘查和证据寻找。为此,我们在分析每一首作品的时候,都会详细讲述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如何、遭遇如何、心迹如何,受到过什么样的心理创伤;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他当时还写过什么,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它们之间能否形成“呈堂证供”的对质关系。
本书选择了八首宋词作品作为分析样本。这八首作品都是广为传诵的宋词名篇,作者也都是宋词史上著名的大家。有些作品还被选入了大学、中学的语文教材。可惜数量太少,不能让读者感到尽兴。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都还没有涉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宋词代表作的选本,而是现场调查案例的集合。
王兆鹏,湖北鄂州人,1959年6月生。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湖北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已出版《唐宋词史论》《词学史料学》等词学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曾连续三届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两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肖鹏,江苏南京人。1957年10月生。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唐圭璋先生、金启华先生研究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迁居深圳,从事传媒研究和文学创作。任深圳广电集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群体的选择》《周密及其词研究》《宋词通史》等若干种。另有文化历史散文集《呼吸蛮烟瘴雨》《做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