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包含当下诸多社会元素的典范之作。
李玉有自己的公众号,叫“不可理玉”,我每期必看,也经常会点评几句,也想挑些毛病,但,他没有满足我的“阴暗心理”。李玉笔下的大事小情,都以一种东西贯穿,就是情怀。比如《墙角的父亲》,被许多大号和网络媒体转载,据说点击量超过一亿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阅读量,我关注了跟帖留言,许多人被戳中了泪点,“有共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为此,他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只讲故事,不讲道理。我回他道:因为讲道理就是揣着糊涂装明白。
读李玉的文字,就像在他带领下逛街走巷,一家家门店,一张张面孔,一阵阵声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熟悉的亲切,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时光,每一句乡音,每一盏灯光,都散发着人性的光晕,都让我心里升起一股悲悯的力量。
李玉很会讲故事,而且讲的都是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故事,白描手法,细节处理,故乡、亲情、乡情、少年、中年,跨越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反刍和思考,将一个漂泊者的理智和情感鲜活地呈现出来。而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的记忆……
我和李玉见面之前,只是文字之交,不过,有一种气场,让两个未曾谋面的人犹如挚友。初次见面也有点意外,那是数年前,在深圳睦邻文学奖的某次颁奖现场,第一次见到李玉,没有寒暄,没有讶异,这种熟稔的感受很受用。后来,我们从朋友成了哥们儿。
李玉不仅撰写了很多有温度的文字,而且,还是个多面手:当过期刊编辑、企业高管,是多产作家、厨艺高手,还会用缝纫机,自己设计衣物,朋友聚会,他也是最热心张罗的那个人。
作家,首先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很喜欢他的文字:扎实、洗练,又不生涩,看他当初在作协群里发的《开店》,我就点了赞,我给他的留言是:在平实中见到了生活真谛,有点微言大义的感觉。和后来评委的论调差不多。《开店》的社会属性有更强的现实感,对它的喜欢,不亚于他的另一个名篇《墙角的父亲》,正是在《开店》不断地修改完善中,我和李玉由相互留言和探讨的文字空间走到现实,并结为好友。
《开店》描述了深圳上沙这个城中村里一茬茬开店的人,他们口音不同、性格不同,而且所开的店铺类型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揣着发财梦想的异乡人,不吝财力和精力,想在深圳打拼出一番天地,却都落到关门歇业的地步。作者并未探讨他们经营不善的原因,只是用自己的眼光,跟随四季时光,看着一家又一家来了又走,招牌换了一个又一个……客观、冷静、日常,却给读者留下思考:生活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简单,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还有理性。一批人带着失望离去了,一批人又带着梦想来了,城市在这些人的梦起梦碎里明灭闪烁着,既真实,又残酷,却魅力无限。
2017年3月12日,李玉携他的《开店》登上了《打工文学》(现《宝安文学》)的封面。卷首语里对他的作品《开店》专门做了重点推介:(该文)几乎可以反射到现在的很多实体店。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共享经济的普及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实体店的经营正遭遇着越来越多的困境。一个店铺成功的后面,是若干个店铺的开张和倒闭。而这些店铺的投资者、经营者,也正经历着一个个欢喜与悲辛。李玉这篇文字笔调虽轻松,画面实际很残忍。好的非虚构作品,应该一方面能让读者看到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看到作者自己感受到并想传达给读者的人情。这两点,李玉都做到了……
李玉,一个热爱生活的文学大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会员。14岁发表第1首诗。近年来,发表各类文章数百万字。多部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中外期刊文萃》《微型小说选刊》《意林》《特别关注》《格言》等转载。
故交
墙角的父亲
容易上当的母亲
老家来人
三个电话
这世上,再也没有人会那样心疼我
嘿,老头子
故土
被抛弃的村庄
冬季在苏北
少年和游戏
从此故乡是他乡
故事
在上沙
光头老板和他的漂亮太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