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已公开发表的史料,按历史脉络概述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爱国革命、与时俱进的一生,及其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它既是独立成章的故事,又是较为完整的人物传略。
余德富,1941年生,广东台山人。长期在高校从事文秘、文史工作,致力于廖仲恺何香凝研究,是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创始馆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董事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双清传略》、《仲恺学校简史》、《情系双清》等书。
方文良,1948年生,广东惠阳人。长期在中学从教,高级教师。曾任惠州市仲恺中学校长10年。现为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廖伸恺遇难记》(在《惠州日报》连载30天)和相关论文多篇。
一、少年仲恺中国心
二、护父灵柩回故乡
三、海归之犊勤读书
四、天赐大足结良缘
五、“双清楼主”论国事
六、东京巧遇孙中山
七、反清斗争起风雷
八、“劝君莫惜头颅贵”
九、理财能手露锋芒
十、袁贼通缉廖仲恺
十一、反袁斗争历艰辛
十二、南下护法受挫折
十三、风雨鸡鸣望曙光
十四、携子督师北伐军
十五、视死如归留诗篇
十六、女中豪杰救丈夫
十七、联俄联共探新路
十八、国共合作大功臣
十九、黄埔军校的“慈母”
二十、威武不屈平叛乱
二十一、扶助农工倾全力
二十二、赤胆忠心挽狂澜
二十三、支持省港大罢工
二十四、为国牺牲天地恸
二十五、仲恺精神放光芒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廖仲恺诗词选编
附录二 廖仲恺大事年表
跋
后记
1877年4月23日,那是一个春风送暖、百花吐艳的日子,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旧金山市一个华侨家庭里,一个男孩呱呱降生了,他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
男孩的父亲廖竹宾、母亲梁氏、哥哥廖恩焘喜笑逐颜开,父亲给男孩起名廖恩煦。取意感恩上苍,也期盼儿子给家人带来温暖的阳光和希望。待二十年后廖恩煦结婚时,才按旧中国习俗起个“字号”叫廖仲恺。这是后话了。
且将男孩放下不表,先说说他的父亲廖竹宾。廖竹宾出生于中国广东归善县鸭仔埗(今惠州市惠城区幸福村)窑前村。青年时代,跟随经商的父亲廖景昌在香港定居,进入教会开办的圣保罗书院读书。年轻的廖竹宾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取得优异成绩,且品学兼优,毕业后受聘于香港汇丰银行履职,不久调到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服务,即显能力超群,业绩非凡。1875年升为该行副经理,成为旧金山华人社会中的佼佼者。
廖竹宾虽然洋装穿在身,但胸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他独资在1日金山开办□□所华人小学。校长请他去演讲,廖竹宾勉励小学生说:“我们的根在中国,一定要勤奋读书,学好中华文化,为中国争光,为华人争气!”
“虎父无犬子”,“少年当自强”。廖恩煦从小聪慧,在父亲的熏陶指导下,三岁开始诵读唐诗宋词,五岁学孔孟之道,七岁写得一手“颜筋柳骨”的毛笔字,八岁入读美国学校修习英语,同时,每天下午到华人区陈馨甫书馆攻读中文。自此,他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了解渐多。慢慢地又像父亲一样,怀揣一颗“中国心”。
在美国华侨、华人的家庭里,家人之间几乎全都是讲中国话。廖竹宾一家讲的是中国客家话。少年廖恩煦问父亲:“阿爹,我们讲的话为什么是客家话呀?”廖竹宾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伟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大的民族——汉族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而客家话是汉族方言中的一种。我们汉族,始居中原,因古代战乱和饥荒,迁徙各地,被称为‘客家人’,其语言也被称为‘客家话’。你祖父就是客家人,清道光年间,从福建迁到广东归善县鸭仔士步。初以耕田为生,后改往香港打工经商,把我和你叔父廖竹岗培养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