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于一九五四年,即爱因斯坦与世长辞的前一年,当时他已受世人肯定为人类史上最富创造力的一位知识巨擘。在他本人亲自参与挑选下,本书收录了其一生最重要的一百二十一篇散文,包括从研究生涯早期直到生命尾声的投书、信件与演讲稿,除了对相对论等科学贡献的阐述之外,更涵盖了其对于关键人文议题的探索与真知,呈现了爱因斯坦对个人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思想自由、宗教情怀、古典文学等各方面人文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他与居礼夫人、甘地等名人之间的交流。尽管与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相关的著作不计其数,却极少如同本书,赋予传奇光芒背后的天才最全面且深刻的描绘。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犹太裔物理学家,一八七九年出生于德国南部,成长于慕尼黑。由于父亲经营一家电器行,爱因斯坦从小得以就近观察电器产品的奥妙,并萌生对科学之兴趣。中学时开始对学校权威与僵化教育感到不耐,之后随父亲举家离开德国,大学就读于当时声誉卓著的苏黎世理工大学(Zürich Polytechnic),毕业后进入伯尔尼专利局(Federal Offic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工作。 一九〇五年,爱因斯坦发表〈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并以此取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另发表了四篇彻底改变牛顿以来科学家对时间、空间、质量之认识,并奠定近代物理学基础的论文,分别是:有关光电效应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有关布朗运动的〈热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有关质能守恒的〈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一九一五年,爱因斯坦接着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主张重力并非一种力,而是因巨大质量扭曲时空而造成的。在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九日的日全蚀中,英国科学家的观察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对光线会弯曲的预测。新闻发布后,爱氏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天才。一九二一年,爱因斯坦因为「对理论物理,尤其是对光电效应法则之发现贡献卓著」,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划时代的科学成就之外,爱因斯坦也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身为犹太人,他积极投入巴勒斯坦重建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因犹太身分与极力反战而成为纳粹的眼中钉。一九三三年希特勒掌权后,他公开发表谴责,遂遭通缉而逃亡美国。为了战后和平,他不断奔走呼吁裁军、限武、建立能确保和平的国际组织。调和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推广学术自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更是他终生思索的议题。译者郭兆林,物理学家,现为斯坦福大学天文物理学副教授,参与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的研究。2014年曾参与 “宇宙暴涨理论”的观测和研究,2017年加入阿里计划项目,担任顾问和计划负责人之一,有《超对称:当今物理学界的超级任务》等多部译作出版。译者周念萦,曾参与翻译多部物理学著作,如《超对称:当今物理学界的超级任务》和《图解时间简史》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