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解海龙五十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在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标志性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教育公益项目,而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体现强大凝聚力,铺筑自己未来复兴之路的伟大工程。
像上人生
当解海龙老师给我传来他的这部自述,并请我为之作序时,惊讶和欣喜之余,我心里也颇有几分忐忑。我虽职务在身,但论资历、论成就,我都不及解老师。承蒙解老师抬爱,却之不恭,我怀着尊重和敬仰在此写下几句话吧。
屈指算来,我和解老师已经相识二十八年,至今仍记得和他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工作不久,1992 年4 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北京市崇文区〔1〕文化馆创作员的他带着一大摞照片来到我们编辑部。他行色匆匆,声音有些嘶哑,经文教部王娜梅老师介绍,我才知道他是希望工程的志愿者。一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十二个省级行政区的近三十个革命老区和贫困山村,他拍摄的照片得到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认可,王娜梅老师准备在我们报纸的教育版块发一个专版。
那一刻,我彻底被征服了,还有深深的羞赧。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几乎在同时,我也由《人民日报》委派,接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的委托,拍摄希望工程的系列照片了。虽然我也跑了很多贫困地区,拍了很多贫困儿童,但是在解老师的作品面前,我的那些照片几乎立不住脚。年轻,浮躁,又因为是职务行为,对生活缺乏真正的感悟和体验。而解老师却是将爱心和真情,都倾注到了作品之中。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解海龙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展”为希望工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心行动,爱心的浪潮波及海内外。正是解老师促使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摄影人,如何才能拿出真正的好作品。这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不是真的产生了想去表达的情感冲动,是不是悟出了一些高于常态的生活理念,是不是对当下社会环境有一种理性的思辨,然后再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呈现方式去表达。
解老师是我们摄影人当之无愧的榜样。三十年来,他始终没有放下希望工程志愿者的角色,并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的这份坚守和仁爱有几人能做到?与此同时,在很多重大事件现场,我都看到了他的身影,1998 年1 月张北地震,5 月阿尔山大火,7 月湖北抗洪救灾,2003 年抗击“非典”,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除却这些大事件,通过他的镜头,还有为数众多的人得到了帮助。
同在摄影界这些年,我与解老师共事的机会不算少。工作中,我们亦师亦友,他的敬业精神大家有目共睹。他在全国各地的讲座非常多,“亲切, 接地气”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而讲座无一例外地给大家带来感动和震撼。日常中,他幽默风趣,多才多艺,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一员,他能不经排练就脱口说出多个省(区、市)的绝活。近年来,解老师有心为摄影爱好者搭建优质的学习平台,他言传身教,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摄影人汇聚在他身边。
非常有幸,我能在这本自述未成书之前就读到它。它五十年的跨度,进一步丰富了解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会心一笑,多次感动落泪,也多次掩卷沉思。他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和大家同样的喜怒哀乐;他又是一个不凡的人,他目光所及,给多少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作为学生和后辈,我想对解老师说,您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学之不尽。
作为朋友和亲人,我想对解老师说,长年累月,您从未停下脚步,请您一定多保重身体。
如果能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说一句话,我想对解老师说:“您不仅载入了中国摄影史,更是载入了中国社会发展史。”
李 舸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
解海龙 1951 年生,北京市人,中国著名摄影家,希望工程的首位志愿者。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副主席等职,现任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龙影廊创始人兼艺术总监。获新华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消除贫困贡献者奖”等数十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王 薇 1976 年生,湖北沙市(今荆州市)人,1997 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由撰稿人,湖北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