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阐述“如何产生新的想法”。
新的想法是如此重要,因而之前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考方法。例如将零散的想法写到卡片上并重新组合,或者画出流程图、列出矩阵等等。
在制作物品、培育植物的时候,确实只要按照要求执行某些操作,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前人们提出的思考方法大多延伸了此观点,它们形成的基础是“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就能获得好的想法”。
但是,思考并非按照这样的固定程序来进行。
产生想法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并非“按照一定程序推进必定能产生好的想法”。
那么,思考这个行为是极少数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的专属吗?是这些人的创造活动很神秘,他人无法窥见其中的深层含义吗?
绝非如此。实际上,读读之前完成了独创性工作或者产生了新想法的人们的故事,就会发现他们在如何思考上出奇地一致。
我们可以说,在如何思考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了解这些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尝试,从而创造出有利于想法产生的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由此,大家都能产生新的想法,它也绝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属。
那么,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本书将首先阐明这个问题。
接着基于这些规律,我们将提出如何进行思考的具体意见。
例如,思考肯定起始于模仿,从这个意义上来强调大家都能够思考。接着又阐述了真正独创性的想法起始于模仿,又不止于模仿。
另外还强调了无论如何都要开始工作以及持续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时可能就会因某种契机触发新的想法。
我们再重申一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是只有极少数人能产生想法。只要具备适当的环境,使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大家应该都可以产生想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推动想法产生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谁都可以使用这些技术。运用好的话,想法产生的效率会大幅提升。本书将就此提出几种具体方法。
想法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高。众多企业凭借新的想法确立了新的商业模式,它们正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另一方面,AI 广泛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计算机不仅代替人类做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它还将逐步涉足一些所谓的脑力工作。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的思考能力并非不再被需要,而是其重要性愈发提升。
但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日本企业不断落后于世界潮流。祈愿本书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尽绵薄之力。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想产生想法的所有人。不仅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各位创作者、著作者,以及就职于企业策划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在任何岗位想获得新想法的所有人。
各个章节的概要如下。
第1 章,明确“如何进行思考”的“思考法则”。人们进行思考时并非考虑一切可能的组合,而是在最初阶段根据直观判断排除那些无意义的组合。另外,虽然大多数想法看起来像灵光一闪,但在想法闪现前的“不断思考”非常重要。思考始于潜在的意识活动。
第2 章,论述“如何产生想法”这一具体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将过去成功的模型运用于新问题,即“创造性抄袭行为”。在思考新的想法上,这个方法也非常有效。“模型”是将现实加以抽象,它在许多学科领域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思考中非常重要。另外,孩子们通过游戏训练思维。
第3 章,主题是创造思考的环境以及工作的推进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开始工作并持续工作,也就是恪尽职守。走路时得到启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另外还必须创造使人能够专注的环境。
第4 章,强调“为思考所进行的对话以及讨论的重要性”,头脑风暴非常有效。但是必须聚集高质量的参与人员。另外进行自由的讨论也很有必要。智者同聚一堂是进行思考的理想环境,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聚会极其不易。因此,可以边思考边主动读书,这是人人都能实现的与智者进行理想对话的方法。
第5 章,阐述“AI 时代的‘超级’思考法”。使用AI 的语音识别功能,现在可以用智能手机的语音输入做笔记。可以做任何记录,还能够创建可以瞬间导出的“超级”记事本。另外,使用检索数据库可以获得与头脑风暴相似的效果。制作自用数据库,比如新闻报道的标题,自己写过的文本数据库等,会提高效率。此外还可以创建新想法的数据库。
第6 章,讲述“想法的敌人们”。这就是权威主义、权势主义,对异质事物或者新事物的同仇敌忾。臆想、自以为是等等,都是想法的敌人。也有人或因缺乏自信,或因满足于现状的小市民思想而使想法溜走。一些官僚机构被先入为主、形式主义、随大流等思想所毒害,且不允许失败,这是阻碍想法产生的最恶劣的环境。
第7 章,批判“错误的思考方法”。按照一定程序推进思考的“指南式思考方法”存在着问题。它轻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试图只依靠指南进行思考,这是错误的。指南式思考方法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但很多时候是拾遗补阙。
第8 章,我们将以上论述总结为“‘超级’思考法的5 条基本法则”。①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②指南式思考方法是辅助手段。③必须在头脑中装满必要知识。④与其拘泥于方法论,不如用心整顿环境。⑤需要是发明之母。
PHP 研究所第二制作部商务科中村康教先生、宫胁崇广先生为本书的撰写及出版给予了极大帮助,在此谨表感谢。
野口悠纪雄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