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一向被称为“三大差别”,如何消除三大差别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快速渗透,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即数字鸿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这种差距被称为信息化背景下的“第四差别”。
处在工业革命中期的中国,正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并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导致三大差别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数字鸿沟的分化、离散效应极有可能使既有矛盾雪上加霜。从发展实践看,无论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中国内部地区、城乡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数字鸿沟。中国要实现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对数字鸿沟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尽最大可能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
遇。
《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在全面解读数字鸿沟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欧盟地区数字鸿沟现状以及中欧之间的数字鸿沟进行了分析与测算.总结分析了中国、欧盟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并对中国如何有效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政策建议。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案例解剖相结合、国内视角与国际比较相结合是《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的三大特色。
“中欧信息社会项目”是中国政府与欧盟之间的合作项目,旨在根据中国信息化工作的政策和实施战略,加强中欧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一词通常被用来概括描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新变革。这场变革是由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引发的。如今,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学习和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已是经常可见。加之国际社会包括欧盟在内已经将信息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研究信息社会的诸多重要方面,似乎成为比较自然的选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信息社会问题,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工业化加速发展,消费品供需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事业正在更为宽广的道路上迈进。
同时,全社会也都已意识到,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消耗和对环境的明显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环境,已经从30年前的自然资源开发相对不足,转变为目前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制约。
张新红,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现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长期从事信息化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研究”、“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内容数字化产业发展研究”、“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研究”、“中国数字鸿沟研究”、“中欧数字鸿沟政策比较研究”等多项重点科研课题。主要兼职有《中国信息年鉴》执行主编、中国信息协会CIO分会秘书长等。
于凤霞,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综合研究室副处长,博士。主要从事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数字鸿沟的基本概念
1.1 数字鸿沟的由来
1.2 数字鸿沟的定义
1.3 数字鸿沟的分类
1.4 数字鸿沟的成因
1.5 数字鸿沟的影响
1.6 数字鸿沟的测算
第二章 中国数字鸿沟现状与趋势
2.1 中国数字鸿沟研究关注的重点
2.2 中国数字鸿沟总体概况
2.3 城乡数字鸿沟
2.4 地区数字鸿沟
2.5 性别数字鸿沟
第三章 欧盟数字鸿沟现状与趋势
3.1 总体概况
3.2 地区数字鸿沟
3.3 性别数字鸿沟
3.4 城乡数字鸿沟
3.5 结论
第四章 中欧数字鸿沟现状与趋势
4.1 中欧固定电话差距
4.2 中欧移动电话差距
4.3 中欧计算机差距
4.4 中欧互联网差距
4.5 中欧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第五章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与成效
5.1 主要成效
5.2 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欧盟地区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与成效
6.1 主要成效
6.2 存在的问题
6.3 关于未来重点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七章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典型案例
8.1 “村通”工程
8.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8.3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8.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8.5 “三电合”
8.6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8.7 “信息大篷车”
8.8 “农信通”
8.9 全国首届盲人软件、网页设计大赛
8.10 甘肃“金塔模式”
8.11 江西“信息田园”
8.12 海南“农技110”
8.13 浙江“百万农民信箱”工程
第九章 欧盟及亚洲部分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典型案例
9.1 荷兰:宽带发展
9.2 挪威:农村无线接人
9.3 匈牙利:信息社会战略
9.4 爱尔兰:家庭计算机计划
9.5 菲律宾:为无银行服务的群体提供银行服务
附录 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
1.美国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绝对差距法与相对差距法
2.帕沃·西切尔:时间差距法
3.法比奥拉·里卡帝尼、莫罗·法里奥:相对集中度指数
4.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DDIX(数字鸿沟综合指数)
5.一种新方法: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参考文献
1.6.1 数字鸿沟测算方法研究现状
数字鸿沟测算要重点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时点,考察对象间的数字鸿沟到底有多大?其二,从历史进程看,考察对象间数字鸿沟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前者侧重于静态观察,后者侧重于动态观察。
由于对数字鸿沟的认知才刚刚开始,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虽然对于数字鸿沟的测算做过一些努力,但在指标选取、计算方法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测算方法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总体上看,各种计算方法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标选取差异。这方面差别集中表现为用单一指标还是多指标。一些专家认为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互联网普及应用方面,所以主张用互联网单一指标进行测算。一些专家认为仅用互联网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数字鸿沟的全部内涵,所以将计算机、电话等指标也包括进来。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仅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来测算数字鸿沟,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主张以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来反映数字鸿沟差距。
二是考察内容差异。是单独考察不同地区间或人群间的某一类数字鸿沟(如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还是将这些因素统统考虑进来?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同观点。
三是计算方法差异。从目前国际国内已有的研究看,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时间差距、均差、基尼系数、综合指数等方法均有使用,甚至在计算某一特定数字鸿沟时也同时使用多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