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25.8 元
丛书名: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当代青少年必读的精品散文
- 作者:卢江良著
- 出版时间:2011/1/1
- ISBN:9787501562749
- 出 版 社:知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67
- 页码:202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行走的写作者》汇集了卢江良写作至今绝大部分的“杂”文。它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都跟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跟他的心灵血肉相连,跟他的思想融会贯通。每位读者通过阅读它,便可顺利抵达作者的心灵。《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行走的写作者》通过78个独立成篇的作品,完整组合了作者那一段已远逝的生命。在它里面,你可以窥见他曾经的一切——生活、情感和思想。它不仅是作者的非虚构类作品集,更是他40岁前的“琐碎的自传”。
□□辑 印刻在心灵的足迹
失去梦想的手指
童年的火车
一种叫“埙”的乐器
煨豆琐忆
□后一场马戏
爱情敲门
忧伤的口琴声
老楼,倒了
擦肩而过的女孩
心灵深处的灯火
在城里散步
大姐的短指
“脏弄书室”小记
错号
让寂寞在心灵开花
愧疚
正视疤痕
盲老人的摊点
寻求真爱
暖流
真爱永远
城市里的爱情
守住□后一刻
埋于心底的那份痛
笔友
春燕
网虫毛毛
原谅不牵你的手
爱情如硬币
怀恋一首歌
娘舅的牵挂
温暖心灵的片段
血记的进仓单
父爱似伞
娘住院的日子里
爱,不能遗忘
流泪的苹果
诗人已逝魂永存
那个时代的糖
母亲的鸡蛋罐
时光远逝情永存
曾经的寄拜爹
梦想一□□实中的房
温暖心灵的杂志
编黄草篮的母亲
户籍的印迹
我那遥远的西子湖
脆弱的古城墙
感受“台州式的新硬气”
第二辑 让灵魂在指间开花
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不温暖的文字
透过无边黑暗的光华
坚守心灵的写作
“行走”的另一种方式
关于小说的十二条札记
写作,一切从心灵出发
我是否应该感谢惶恐?
在砂砾里发掘金子
二□□命运
捂紧你的钱袋
批评和“摇尾”
寄语文坛“讨掌声”者
时间能够证明
他们是不是在犯□?<□r>我们还是“人”□?<□r>一部大众叫好的烂片
充满欲望的挣扎
矛盾人生的真实凸现
像木匠一样爱你
在细微处见荒诞
艰难而成功的穿越
心中有情,花草皆有情
八本杂志,不仅是八个窗口
孤独者的心灵史
第三辑 行走于思想的道上
行走的写作者
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怀着良知的孤独写作者
作家在灵魂上是导师
后记
失去梦想的手指
跟朋友喝茶时,他端详着我的手指,悠悠地说:“你的手指很适合弹钢琴。”朋友是搞音乐的,在艺术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翻看着自己细长的手指,不谋而合地笑笑说,当我还是一个小孩时,我曾向我父母这样显耀过。后来的很多年里,也有不少人这样恭维过。但直至如今,我从未摸过一次真正的钢琴。
朋友迷惑地问:“你对演奏没产生过兴趣?”
我说不是的,在成长的岁月里,每当凝视自己的手指时,我也曾无数次想象过,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的情景。二十岁那年,我甚至还买过一架电子琴。但我从未奢望自己成为演奏家。
朋友感到很不可思议。
我说:“一架钢琴需要多少钱呀?那不是我们这样的家庭承担得了的。哪怕家里知道我以后能成演奏家,也无力为我购买一架钢琴。梦想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否则还不是梦想,只是一种虚幻的空想。”
朋友无言。也许他无法认同我的观点,毕竟我们生长的环境不同。我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而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的教授。当我跟着母亲在山野拔草的时候,他已经在接受音乐方面的训练了。
说到这里,我油然地想起了我的父亲。据说他小的时候,极富绘画天分。在他十五岁那年,曾有七个老师来我祖父家,说要报送他上省里的一所美院深造。然而,由于家境的贫寒(买不起一床带去学校的棉被),和祖父对艺术的不理解,□终父亲没能去成那所学校。现在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
在我懂事以后的很多年里,父亲总是惋叹那次错失的良机。起初我很习惯于他的那种惋叹,从心底里认定是祖父害了他的前途。后来当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我开始怀疑父亲的惋叹是否有些矫情?祖父损害了父亲的一次良机,但他没有揽断过他以后发展的路途呀。
然而现在,当朋友提及我的手指时,我重新理解了父亲的惋叹。我向父母提起自己的手指时,父母从未对我的梦想表过态,但家境的贫寒无形中成了一把刀,生生地割断了我梦想的翅膀!而断翅的梦想又谈何飞翔?而父亲被阻止去美院之后,他的境况跟我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时,我想假如自己长于钢琴世家,抑或生在一个殷实的城市家庭里,会不会成为一位钢琴演奏家?父亲如果不是因祖父的那次阻止,会不会还像现在一样是一个农民?而我的朋友,倘若他的父母不是教授,没有在他幼年时培养他,如今他能否成为稍有名气的音乐人?
于是,我再次翻看了自己的手指——白晰、均匀、细长,一种无以名状的悲哀涌上来,不仅仅为我自己夭折的梦想,还为那些长着同样手指的贫寒子女。对于我们这样的孩子,梦想原来是那样遥不可及!
童年的火车
在乡村孩子的眼里,这是一种充满神奇的东西。一次,我带五岁的二外甥女去城里的途中,她透过公交车的窗户,看见不远处隆隆响着飞驰而过的它,目不转睛地盯视着,用手指点着惊喜地高喊:“火车!火车!!火车!!!……”她的喊叫,牵出了我对于它的记忆。
我□□次坐火车那年九岁,那次父亲带我去杭州走亲戚。其实,那次所谓的“坐”,确切地说应该叫“蹲”,我们乘的是一辆货车,整节车厢空荡荡的,没有一个座位,显得非常脏乱和简陋。乘客们大都是蹲着的,也有个别人干脆坐在地板上。
但这并不影响我内心的快乐,因为我终于如愿地坐在了火车——这个让我们这些孩子感觉神奇的东西、这个让我的玩伴们遥不可及的东西里。那个时候,不要说我那般年纪的孩子,就是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人,都没有福分享受过那种“待遇”。
在以后的日子里,“坐”过火车成了我向玩伙们显耀的资本。在向他们描述火车的时候,我刻意隐瞒了它实际的脏乱和简陋,将它夸饰成了童话里的天堂。一时间,“坐”火车成了村里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向往,我也便一跃而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
就这样,在我纯粹的虚构里,玩伙们梦想了很多年。后来,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陆陆续续地乘过了火车,但奇怪的是真到今天,没有一个人指出我曾经的谎言。也许,他们乘的火车是有座位的那种;也许,他们跟孩提时代的我一样,不忍破坏对火车的美好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