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1. 中国古城、古镇、古村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观念信息。本书汇集了阮仪三团队全面深入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调研所获得的一手资料,是一部生动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著作。
2. 本书对中国民间社会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一个了解中国,了解民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也给从事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官员参考决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前 言
阮仪三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一)》和《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二)》在《城市规划》杂志石楠主编的支持下于2013年出版,这是我带领弟子们调研的中国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而形成的调研合集。现在7年过去了,又积累了第二批100个古城古镇古村调研,现将其集中再汇编成《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三)》和《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四)》予以出版。需要说明的是,收入这两本书中的古城古镇古村基本按照区域分类,因调研时间跨度较大,调研报告中相同作者的学校、单位、职务等相关信息会有所变动。另,调研对象的现状可能有所变化。书中所署调研者的身份和调研主体状况均系调研时。
这些古城古镇古村的调研,我常称之为“踏察”,我们的踏察不是走马看花地拍几张照片。我们是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脚踏实地调查,实事求是地写出报告,并且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这样才能切实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反馈也才能取得实效。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我们找到的,往往又是富有特色的城、镇、村,我们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技能把它们的特色写出来、把它们的现状拍出来,让没有去过的人也能了解。除了拍摄真实的场景照片,我们还找当地老乡们交谈以核证史实,返沪后还需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当地也要找规划城建部门收集有关地形图、城镇平面图,有了这些资料,这份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才有根有据。
对于这些调研,我制订了统一的要求,调研内容包括:古城古镇古村基本概况,地理区位、行政归属、主要特点和突出风貌描述;自然地理环境与选址;建制沿革与发展简史;社会与经济发展概况;古城古镇古村的形成和在发展中的地位;总体格局与街巷体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与其他古迹分布及特点;公共空间节点(如桥梁、广场、河边、城楼等),有特色的景观和重要遗址;文化特征与民俗风情,如地方文化传统,重要民俗节庆仪式,历史名人轶事,居民日常生活状况,传统服饰与风味饮食,宗教信仰,地方文化或曲艺等。最后对古城古镇古村现状特征与保护价值作出评定,并提出保护策略与发展建议。
调查工作通常分两部分进行:
现场实地踏勘(10~15天)收集第一手资料;返回后进行业内工作,包括文献查阅、资料分析、图片整理与绘制成果汇总。
调查成果主要内容每份都由我仔细修改后成为“遗珠拾粹”专栏稿件,其基础资料存档;同时成果还提供给各省市县级地方政府,为地方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我们调研的许多古城、古镇、古村及历史街区,其中多个经过和他们协同申报而成为国家级的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对它们的保护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经过这些年“遗珠拾粹”栏目的连载,已使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扬名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间,也使这些原本平静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开发商。或许,我们的呼喊可以使这些美丽的地方免于遭受推土机的毁灭,但如何使这样美丽的地方依然留存古朴而和谐的生活,是我们继续奋斗的方向。
这些年来城镇化的速度突飞猛进,很多地方大片开发房地产,城市土地紧张,拆旧房、毁老城的情况就特别严重。因为已经有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有人认为不在名单内就用不着保护了,于是就出现了野蛮拆迁的情况。有的城镇对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和方法不了解,就采取了简单的拆旧建新的方式;有的地方政府找了一些不懂古城保护的设计单位,设计建造了许多假古董的建筑,却拆掉了成片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有的地方政府缺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理念,分不清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针,热衷于城市表面的光鲜亮丽,而不知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这些年来多处冒出来的假古董,就是佐证。许多地方拆了真古董造假古董的做法更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调研活动,并不只是进行学术研究的调查、测绘和收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在地区间交流保护方法与经验,因地制宜地为各地方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措施,并长期关注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设活动,防止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不经意间被损毁。
回过头来看本书中提及的古城、古镇、古村都洋溢出一片古朴的气息,有着质朴而真实的风貌。它们依山傍水,茂林修竹,村口有风水树,背靠祖山,绿水青山,街衢通达,老房子、老院子、老树、古井、石蹬……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致。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乡愁”,就是人们追寻过去生活的痕迹和对消逝了的场景的怀念。这乡愁就是一种思乡之情,那些假古董是激不起思乡之情的,我们现在对这些古城古镇古村做的保护规划,就是为人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古城古镇古村都是由于当地人民的爱护,才会在这些年来旧城改造中得以留存,它们的完整留存就使后人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风貌,能够追溯往昔的生活场景,比如古老的社会形态、传统的风水格局、家族及家庭的亲情伦理,以及古人择址时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理念与山水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环境。
现在,参与调研的人多了,调研报告多了就有挑选的余地,所以选中的标准也相应地提高,有的作者写几篇也没有被录用,大多是选材问题,换一个再来,有的每投必中,那是有经验了,选材和文笔都好,我要给这些弟子点赞,他们是赵逵、张杰、袁菲和葛亮。袁菲、葛亮帮我组织每年的假期调研并亲自踏察;汪娴婷帮我整理稿件供我审阅,我是每篇必看、每图必审;《城市规划》编辑部一直保持业界高水准,这就保证了书稿的质量。最后我要感谢《城市规划》编辑部李林、王文彤、庄淑亭、潘斌等编辑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戴欣倍、美编钟颖等人的辛苦付出;感谢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直以来的支持。
习主席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这些话已逐步深入人心。中国地方大得很,我们要多跑些地方,积累更多的材料,切实做好保护工作,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到这些尚不太为人知晓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阮仪三,苏州人,1934年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获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凭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再度获得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8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保护与研究”项目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成就奖;2014年阮仪三获得美国圣母大学颁发的“亨利·霍普·里德奖”以表彰他几十年来为保护众多中国的历史城镇与建筑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都市文脉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卫士”“古城守望者”。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