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滕泰透视通胀
猪肉、鸡蛋、蔬菜、日用消费品价格蹭蹭上涨,老百姓最担心钱越来越不值钱。存款、购房、股票、基金、黄金、艺术品投资……通胀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在严峻的通胀形势面前,民众就如待宰羔羊,手足无措。战胜通胀恐惧,是抗通胀的第一步。对于那些有经济学常识的理性社会人,只有弄清楚通胀的前世今生和深层根源,才不被危言耸听的论调带着跑,才不会盲目恐慌,才能捍卫好自己的财富。对于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劳苦大众来说,只有弄明白到底自己在哪些环节上没有捂好钱袋子,才能使自己的钱越来越值钱。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透视通胀,直击“3 种通胀恐惧症”,揭穿“通胀4大忽悠”,教给你战胜通胀的16大定律,打造中国理性抗通胀第一书——《滕泰透视通胀》。《滕泰透视通胀》将带领读者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让政策不再放大经济的颠簸,让投资者不再忍受熊市的煎熬,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
《滕泰透视通胀》中国理性抗通胀第一书,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让政策不再放大经济的颠簸,让投资者不再忍受熊市的煎熬,让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 猪肉、鸡蛋、蔬菜、日用消费品价格蹭蹭上涨,老百姓最担心钱越来越不值钱。存款、房产、股票、基金、黄金、艺术品投资……通胀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财富!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新财富战略家滕泰告诉你如何理性抗通胀! 直击“3种通胀恐惧症”,揭穿“通胀4大忽悠”,教你战胜通胀的16条定律,只有理性认识通胀,才能手挥利器战通胀。 谁说通胀都是咬人的,通胀可怕。通胀恐惧更可怕,恐惧引发的政策“超调”最可怕。通货膨胀就像经济海洋里的美人鱼,只要人们没有越过温和通胀的红线,她就是美丽可爱的。 别相信哪些夸大通胀的“忽悠”,其实,如果每年原材料价格上涨15%,对中国CPI的影响只有0.3%~0.41%;如果每年平均工资上涨15%。对中国CPI的推动力不足2%。 拨开物价背后的数字迷雾,“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抖三抖。”CPI并不是合格而唯一的通胀检测员,要学会用核心CPI把握趋势,用CPI关注物价结构与短期波动,用CPI透视投资。用GDP平减指数纵览全局。 打响财富保卫战,只要认识到通胀对财富再分配的规律,谁都可以打响自己的财富保卫战。凡是那些站在货币对立面的人,都能在通胀中获利。
序言:通胀之痛
2010年6月28日,我应邀参加温家宝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并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向总理、副总理、及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做汇报。当我汇报完对通胀的看法后,温家宝总理补充说:“根据我执政20多年的经验,有两个东西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是官员腐败,一个是通货膨胀。”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切地体会到,通货膨胀在中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倒蛋部队”,九十年代的“倒爷”,到二十一世纪的抢盐、抢醋、抢米风潮,中国人对于通胀所表现出的集体性恐慌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惶恐的形成既和中国短暂的近现代经济史中通胀频发有关,也与人们对通胀似是而非的认识有关。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铸币交易。到了近代,国民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就伴随着剧烈的通货膨胀,“购买一袋面粉的钱几天之内变为只够买一盒火柴”的财富掠夺,最终演绎成为国民党政府丧失民心、失去政权的原因之一。 建国后我国共经历了9轮大大小小的通胀,从六十年代的物资短缺,八十年代的两轮物价飞涨,90年代经历过的两位数物价上涨,一轮轮物价纷飞的背后,是一段段中国老百姓不堪回首的岁月,留给人们的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与恐慌。 新世纪的三轮通胀,与历史上相比,还算得上“温和”。可是伴随着每一轮通胀的剧烈政策紧缩,却让企业苦不堪言,甚至大批倒闭。而“通胀无牛市”的“咒语”更是让资本市场投资者亏损累累……时至今日,一旦通货膨胀的字眼曝之于媒体,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无不倍表关切。 在很多国人心中,通货膨胀就像一个神出鬼没的幽灵,一旦出现,仿佛人人都会受伤害: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政府都难以逃脱他的魔咒——让穷者更穷,让富者更富,让财富分配更加不均——这才是通胀的可怕力量所在。 除了历史记忆作祟外,对通胀问题不成熟的认识,以及对通胀期间调控效果的不确定,也是造成中国人通胀恐慌的重要原因。 比如:对宏观经济史和通货膨胀的系统研究表明,“温和通胀”有利于提高产出、增加就业和技术进步。反之,一旦物价低于温和通胀率,就意味着更高的失业率、更低的经济增长、以及更少的收入。因此,通胀虽然会“咬人”,也有美丽可爱的一面,有时候还是经济管理者心中的“美人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美人鱼”不咬人,什么样的通胀水平是适度的呢? 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将通胀目标设定在1-3%,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则认可3-6%之间的物价上涨水平? 为什么中国的CPI受原油价格影响小,而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更大? 为什么中国的通胀容忍度如此之低,以至于频繁无序地踩刹车、踩油门,使中国经济这辆高速列车行驶得如此颠簸? 为什么控制房价上涨的政策没有及时压低房价却瞬时把股市击垮?而瞄准物价的“子弹”却总是飞到中小企业的头上? …… 通胀猛如虎! 后记 政策转型与战略转向 在完成本书最后定稿之时,我想请读者思考几个问题:2012年猪肉价格下跌到每公斤20元,可能吗?三年以后,中国猪肉价格上涨到50元,可能吗?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会对CPI和股市产生什么影响?会招致什么样的货币政策?这些国内政策又会引发国内投资、消费,以及热钱在外汇市场上做什么样的调整? 凯恩斯式调控让周期越来越短 2011年二季度以后,中国猪农们饲养每头生猪的毛利率已经连续三个月为正常年份的两倍,由于无法做到对翻倍的利润视而不见,2011年6月份后的持续“补栏”又开始了,这势必造成2012年猪肉供给的大幅增加。 由于猪肉的供求价格弹性较小,一旦供求关系有很小的逆转,就可能造成价格的大幅下跌——2012年个别月份下跌到每公斤20元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不仅如此,从2009年每公斤10元涨到2011年的30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三年后,从现在的30元每公斤上涨到50元,也不是不可能。 上述小小的猪肉问题一旦对物价产生影响,其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假定2012年7月份猪肉跌到20元,当月CPI就可能回落到3%以下;如果三年以后猪肉价格涨到50元,中国人必然陷入新一轮的通胀恐惧中。 由于不区分“猪肉通胀”、“食品通胀”与全面通胀,政策一次又一次地错杀中国经济。比如,最近一次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的M1、M2增速累计20个月回落,资金面的长期偏紧对投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铁路投资、公路投资、市政投资的大幅度回落,重工业企业订单的骤然减少,用电量的连续下滑,出口订单的下降和房地产开发商购地的减少预示着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还将承受出口减少和房地产投资下滑的打击……2012年,GDP增速将回落到8.4%以下,个别季度GDP同比增速将在8%以下。 面对2012年可能的经济增速和物价双双回落,当前的紧缩政策如果得以延续,中国经济会不会从“软着陆”演化为“硬着陆”呢?地方债务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呢?反之,如果出台刺激政策,放松货币,2013年会不会发生新一轮更高水平的通胀呢? 显然,中国经济这辆老爷车,行驶得越来越颠簸:原本三五年一轮的经济周期,变为一两年一轮的波动——越是不停地踩刹车、踩油门,经济波动就越大;越是关注短周期,经济周期就越短。 过度追求稳定使系统偏离均衡 “稳定”和“均衡”,看似近义的两个词语,有时候却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因为过度强调稳定,就会抑制市场力量的调整,阻碍经济系统依靠自身力量走向均衡。 比如,过度强调人民币汇率稳定,不敢让人民币价格大幅波动,外汇市场的均衡就只能通过数量调整来实现,造成越来越多的外汇流入,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结果,人民币汇率稳定了,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价值稳定不稳定?为了购买外汇而发行的数十万亿人民币对国内物价、房价的冲击,算不算稳定?为了回收这些因购汇而投放的人民币(更多投放给售外汇的外资外贸企业),被迫提高存款准备金紧缩国内资金,造成股市一落千丈、中小企业命悬一线,算不算稳定? 又比如,过度强调就业稳定,就会造成劳动力价格的失衡。多年来,政府担心工人失业、农民工回流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出口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会增加出口退税或补贴。2010年,中国出口退税总额超过730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10,超过社保或医疗卫生支出,依靠这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就业,算不算稳定?2008年年底,我们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如果这4万亿投资完了,与上述项目相关的就业机会消失了,还稳不稳定?不仅如此,由于我们不允许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数量调整,系统地均衡就只能通过价格来实现,结果中国平均工资加速上涨,削弱了国家竞争优势,为未来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过度强调物价稳定,就会造成增长的失衡。2008为了实现物价稳定,政策“超调”,造成2009年的经济下滑;2011年为了物价稳定而出台的一系列紧缩措施,势必造成2012年的经济下滑,“软着陆”有可能演变为“硬着陆”。 可见,无论在什么市场上,过分强调稳定,就必然会有碍于系统自身的调整,妨碍经济均衡的实现——偏离均衡的经济系统,必然越来越不稳定。 政策转型: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者的眼中,当前中国经济决策最难回避的矛盾是:物价、房价还没有下来,经济增长却先下来了。此时,若政策转向宽松,尚且担心造成物价、房价反弹;若继续从紧,则担心明年经济“硬着陆”。 其实“紧”或者“松”都是“反周期”、“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的专用概念。如果跳出凯恩斯主义、跳出需求管理或货币管理,转向“供给主义”的改革,上述矛盾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减税,放松垄断,放松管制,整饬流通秩序,对缺乏竞争力的国有垄断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推行邓小平、里根、撒切尔夫人等提倡的自由市场竞争,结果即能够增加总供给,又能平抑物价——可以同时符合“反通胀”和“保增长”两个目标。 所以,中国经济政策如果长期陷在“周期管理”、“宏观调控”的泥潭里,走入“死胡同”是必然的。事实上,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早在30多年前的美国就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在欧洲也走进了死胡同。在中国,政策应该尽快从周期管理走向供给管理,而增加供给的所有政策都指向“变革”——让政府财政收入不再高增长,让财政支出不再挤占民间投资,让行政垄断不再抑制创造力,让准入限制和管制不再保护落后,让有形之手不再抑制生产和消费,让资金、劳动等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战略转向:新对外开放观 央行最新数据,8月份新增外汇占款3769.4亿元,这就意味着仅一个月时间又有500多亿美元进入中国。由于央行刚刚出台了扩大了存款准备金缴纳基数的政策,按照规定,未来两个月各商业银行每月应该多缴纳3000多亿人民币给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几乎正好对冲掉每月新增加的外汇占款。所以,在9月和10月,如果外汇流入暂时都可以不作对冲,那么11月呢?明年呢? 当中国经济面临极大的“硬着陆”风险、政策想放松、想降低存款准备金以刺激经济时,持续的外汇流入却逼着中国央行被迫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否则就只能任由新增货币继续推高房价、冲击物价了。 要改变外汇持续流入的局面,就必须改变当前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国“鼓励出口、吸引外资、稳定汇率”等政策,都是90年代制订的,一度对推动中国过去10年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再坚持这些老政策,就会继续消耗宝贵的财政补贴资源,加剧劳动力价格失衡,让内资内贸企业、小企业和股市成为“外病内治”和“外松内紧”政策的牺牲品,让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并不断不贬值,让中国消费者补贴国内生产者和国外消费者…… 为了不再复出更多的代价,中国需要实施“新对外开放战略”,从鼓励出口、追求顺差,到追求国际收支平衡;从盲目吸引外资,到只重外资质量不求数量;从僵化的汇率政策,到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物价的背后 最后,让我来重新审视一下本书讨论的物价问题:物价牵动民生,是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指标。小小的物价,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经济宏观、微观的各个方面,而站在物价表象背后的,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战略和经济体制。 透过物价和通胀,读者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表面稳定,实际上正在严重偏离均衡;执行了20年的或松或紧的周期调控政策,已经把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房价物价调控目标尚未实现之前,投资已然“高台跳水”,经济掉头向下;当国内信贷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资金链纷纷断裂时,央行每个月还面临着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而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压力——面对上述复杂矛盾,传统经济政策已经进入“死胡同”,惟有政策转型和战略转向才能让中国经济避免危机。 企盼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尽快转型,中国的经济战略能够尽快转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物价和通胀,祝愿中国经济列车越开越平稳,祝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通胀恐慌猛于虎! 通胀恐慌所导致的调控政策更猛于虎! 因此,中国人要战胜通胀,首先要战胜通胀恐惧症。这不仅需要在居民和企业中全面普及物价和通胀的知识,还需要对那些不做认真研究就到处“忽悠”的学者和媒体做出系统的批判,更需要政府决策部门进行“适度调控”——有时候多前进一小步,就可能掉进泥潭! 尽管中国早已实现了粮食自给和供求平衡,且大部分工业品都处于产能或产量过剩状态,可是每一次短期物价上涨,都有人把它夸大成长期现象,并说:这次不同以往! 最早以中国为例说“这次不同以往”的是LesterRussellBrown,他在1995年出版的WhoWillFeedChina?一书一度让全世界为之恐慌。作者宣称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增长将造成全球粮食短缺,以及粮食价格的暴涨。可是16年过去了,中国的粮食消费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主要粮食的消费量仍然停留在1992年的水平,直到2006年之前的10年里,全球粮价也基本保持了稳定。 2006年以后,当全球粮价真的开始迅猛上涨的时候,更多的声音说:这次不同以往!为什么呢?因为粮食的需求变了:以前人吃粮食,现在机器也吃粮食(用玉米等农作物提炼燃料油乙醇等等)。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很快人们就迎来了2008年的下跌——半年之内,主要粮食价格暴跌超过50%! 2010年6月开始的全球新一轮粮价上涨,终于在10月份造成中国CPI迅速上升。之后,中国又连续经历了冬季的“蔬菜通胀”和2011年夏季的“猪肉通胀”,于是又有人说:这次不同以往!因为中国已迎来“刘易斯拐点”,工资价格上涨将推动中国物价走高,并将很快迎来两位数的通胀时代!也有人说,这一轮通胀是受到了国外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将演变成长期难以化解的通胀压力;还有人说,中国过去几年累计超额发行了几十万亿人民币,这些货币最终要变成物价上涨;上述观点不仅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在学术界也影响极大,甚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决策机构。 2010年底,我应邀参加央行金融稳定局召集的经济形势专家咨询会。在我之前发言的几个专家似乎都提到了“不能忽视原材料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不能忽视货币超发对物价的影响”……然而,到底上述因素如何影响价格,影响多少?却无人论及,仅凭想象! 事实上原材料上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油涨了数十倍而下游化工数量涨价甚微;铁矿石价格早已是几年前的数倍而汽车价格依然下跌; 劳动力工资价格上涨从2005年以后就明显加速,为什么那时候没有推动物价上涨?五年来证券行业的工资涨幅最快,可是证券行业的产品——交易佣金率为什么却为什么下跌了60%? 至于货币超发,货币增长最多的年份显然不是2010年,而是2009年,可是为什么那一年是通货紧缩? 所以,中国的物价形成机制并不像上述学者“忽悠”的那么简单。 那么,中国这一轮通胀,究竟是周期性的食品通胀,还是结构性的长期通胀?有多少是需求拉动,有多少是原材料或工资成本推动?有多少是货币因素造成的,有多少源于实体经济本身?有多少物价上涨是从国外输入,有多少源于国内?有多少物价因素要从宏观治理,又有多少是因为微观上的垄断、管制、物流、流通等原因造成?物价上涨和资金流动、房价、股价分别是什么关系?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帮助居民和企业全面认识通胀,帮助投资者正确预测物价,并有利于决策部门采取对症下药的政策措施。为此,从2010年12到2011月年8月,我带领10名宏观分析师,先后完成了6个专题研究报告,分别为:关于劳动力价格对物价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输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影响的四层过滤模型专题;关于四层吸收后的单位GDP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影响的报告;中国货币流向报告:货币流向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关于PPI与投资、库存及行业盈利能力变化的报告;关于PPI对CPI传导的专题研究以及影响物价的微观机制的专题;等等。 尽管这些专题研究报告费时耗力,甚至因为涉及很多绕不开的理论创新、概念创造和模型创新,以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结果也难免有偏差,但是据我们了解,这样全面从货币到实体,从宏观到微观,从产业链到竞争环境,分别对原材料、工资、货币、食品等因素对于通胀的影响开展系统的定量系列专题分析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 在本书所涉及的物价系列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宏观团队一边研究、一边向机构投资者推介路演,并及时把研究成果送到有关决策部门和学术交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收到很多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和启发。在此对上述提供帮助和建议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应出版社的要求,改变了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抽象表达方式,删去了专题报告中繁杂的数据、图表,把这些专业研究成果改写成通俗著作,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本著作。 从开始这本书涉及的系列物价专题至今,三个季度过去了,中国的通胀正按着我们预测的方向演进,中国人心中的通胀恐惧也将阶段性褪去。可是要正确地认识通胀、应对通胀、治理通胀,彻底告别非理性的通胀恐惧,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这本著作能够为关心中国经济、关心百姓生活、对理论创新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儿积极的启发。
现任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MBA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代表作有《新财富论》(2006)、《流金岁月:大国崛起与资本市场的繁荣》(200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集1955-1995》(合译,1999)、《价值创造与证券公司的成长》(2003)。
序言 通胀之痛
第一部分 令人忧虑的通胀恐惧症 第1章 通胀幽灵,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疤 通胀幽灵卷土重来 新世纪的前两轮通胀 “一管就死、一放就热”的90年代 80年代的抢购风潮 计划经济的隐性通胀 近代,无法忘却的恶性通胀 古老的通胀幽灵 通胀牵动全球神经 第2章 通胀魔咒,人人都会受伤害 小怀特的困惑 消费者:花钱存钱都是错 劳动者: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生产者:价格转移者VS调控替罪羊 投资者:冰火两重天 债权人:谁是后面那个垫背的? 政府:通胀是一把双刃剑 财富大挪移,通胀保卫战 第3章 通胀魅影,越过红线才咬人 045 温和通胀的产出与技术诱惑 温和通胀的就业诱惑 政府的“小小收益” CPI红线绷紧谁的神经 转型期:5%以下“不咬人”? 第二部分 扰动人心的通胀四大“忽悠” 第4章 原材料涨,物价跟着涨吗 发生在价格产业链上的故事 原材料成本价格传导系数的威力 产业链越长,成本压力越小 短产业链分身乏术,传导压力大 过度竞争挤压企业利润弹性 流通环节费用再降50%! 战胜原材料通胀恐惧 第5章 工资涨,物价会飞吗 想象、逻辑与现实的背离 从工资到物价,传导要过四道关 工资一大步,价格一小步 生产效率为成本减负 企业,涨价还是咽下苦果 整个流通环节:潜在的缓冲带 不足2%的劳动力通胀,是大还是小? 第6章 食品价格,会涨个不停吗 长期上涨的理由与短周期波动的逻辑 需求波澜不惊,供给忽上忽下 小麦与猪肉的价格,用事实说话 价格弹性与供给周期 蔬菜,囤积炒作只在短期有效 被成本和海外因素主导的食品价格 摆脱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宿命? 第7章 货币超发,物价一定会涨吗 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影响物价 房地产市场吸收10万亿元 股票市场吸收10万亿元 央行“水库”吸收20万亿元 不足六成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从货币到物价:过剩产能对冲涨价压力 货币量领先物价两年 “笼中虎”:不宜夸大,不应忽视 第三部分 揭开物价的数字迷雾 第8章 差强人意的通胀检测员CPI CPI的前世今生 CPI篮子入选标准 千差万别的各国CPI 中国CPI是怎样炼成的 漠视房价的CPI是否可信 食品价格动一动,CPI指数抖三抖 权重调整熨平CPI波动 油价是全世界的事,粮价是发展中国家的事 第9章 量体裁衣的核心CPI 核心CPI的诞生 不同国家的核心CPI 让核心CPI真正关注民生 物价趋势监测器 第10章 PPI透视价格与经济周期 从WPI走出的PPI 认识各国PPI 齐步走的各国PPI PPI透视库存调整 PPI,行业盈利能力的透视镜 PPI,衡量投资的温度计 第11章 正确应用物价指标 两个温度计:PPI与CPI PPI+CPI:看经济风云变幻 更广义的物价指标:GDP平减指数 错综复杂的物价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 理性抗通胀 第12章 挖掘通胀的深层根源 谁制造了超额需求 哪些成本推动通胀 结构性通胀的逻辑 预期:让上涨成为上涨的理由 多轮驱动的混合型通胀 第13章 明辨涨价的微观机制 一件衬衫的询价之旅 寡头垄断的价格话语权 垄断竞争市场,价格谁说了算? 完全竞争涨价难 短缺经济、过剩经济与价格 大宗商品暴涨暴跌的秘密 农产品价格轮回 流通环节扰动价格 第14章 读懂货币和物价背后的故事 央行货币超发的背后 外汇占款:中国特色发钞机 信用创造货币 既受货币冲击又创造货币的资本市场 “水”往高处走的价格冲击 第15章 让掌舵之手更理性 告别单一价格指标,提高通胀容忍度 反思通胀恐惧,避免“超调”之祸 利率政策:桔生北方为枳! 弃利率杠杆,重量化工具 两个数量紧箍咒 公开市场业务步入困境 量化政策“脱靶”之后 切断输入通胀之源 汇率治通胀:两害相权取其轻 更有效的货币政策 第16章 跳出周期战通胀 挂在嘴边的预期管理能否重塑市场信号 以耐心应对食品通胀,不战而胜 民主听证对抗垄断定价 对付涨价“带头大哥”的智慧 删除行政垄断,净化市场天空 多举措为企业和价格减负 后记 政策转型与战略转向 80年代的抢购风潮 抢购风潮造就了20世纪90年代两位数的通胀,然而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抢购商品的习惯并不是那时候养成的。早在80年代,中国就已经掀起抢盐、抢米、抢家电的风潮,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短缺、涨价、通胀等字眼挥之不去的惶恐。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