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飞向远方》是一本讲述边缘地带农村逆境中的少年儿童成长的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主角,有为了给哑巴母亲钓鱼吃而差点掉到河里淹死的孩子;有厌学去网吧玩游戏而失去一只手的叛逆少年;有因家境贫寒而羞于承认自己母亲身份的自卑男孩;还有父母离异、留守在外祖母身边后离家出走的小女孩……这些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疼痛和挫折。但是,无一例外的,所有的厄运和坎坷,都不能改变这些孩子骨子里的倔强、善良和积极向上。纵然历经各种艰难,风雨过后,他们都以更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
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即童年和少年时代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以及蜕变!
适读人群 :7-10岁
海云用童真的眼光看待着这个世界。她以学校作为基点,摇动着温暖的船桨,找寻着美的着陆点,形成了一种自觉,即在童心中发现亮点,在诗心中寻找意趣,在爱意中盛开诗花,在感恩中回馈社会,在敬畏中点燃青春。温暖童心的冬日阳光,倾泻在宁静的小院,棵棵小草四季常绿,心中的鲜花朵朵开放,形成了一种看似封闭实则充满无限画意的世界。天真的成长轨迹,在坚韧中延伸,顽强、自尊、执守成为关键词,成为她别于他人的标签,闪烁着动人的光泽。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李学辉打电话说,他给我邮箱发了若干篇一个农村女作者的材料,希望我能看看。我立即看了。这并不因为李学辉是武威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他没有担任作协主席的前十几年里,只要是他介绍让我看的作品,我一般都会看的。当然,他也不会轻易介绍谁,凡他介绍的,都是必须看,也值得看的。李学辉对于推介武威作家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修为,不仅在于自己对文学的忠诚度和实际贡献,更在于是否有着一双发现同行的眼光和一颗勇于奖掖同行的愿心。
那次,李学辉给我推荐的作者是刘海云,大约生活在民勤农村。我读了这些作品,有童话,有小说,虽然稚嫩,却清秀干净,字里行间弥漫着灿烂的阳光,还有一种勃勃向上的生长力量。此前,我也知道,她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农村女青年。过了不久,去河西走廊出差,路过武威,正好赶上当地的文学活动,我应邀做了一场讲座,并在这个活动上见到了刘海云。她的身体状况比我预估的要严重得多,而此时,我才真正将身残志坚这个词语与她对应起来。
说实话,对于文学,我基本上能够做到客观对待,这就是我向来鼓吹的“写好主义”。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是谁,也无论写的什么题材、体裁,也无论采用什么创作手法,把作品写好是关键。当然,对于刘海云也一样。身残志坚,热爱文学,等等,只是表明对人生对文学的态度,并不代表在文学上的修为。我关注的重点还是,她在写什么,她写得怎样。不过,从此,我开始留意刘海云的创作情况了,每在报章杂志上看见她的作品,无论有多忙乱,都是要读的。我欣喜地看到她在成长,眼界在逐渐拓宽,心灵在逐渐舒展,对人生对命运的判断趋于平和旷达,而体现在文学本身,所涉及的题材在向社会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延展,所操持的体裁,既有已经相当熟练的童话,也有技术难度比较大的小说,而在作品的价值取向上,不仅延续了先前积极向上的健康色,也在向社会与人性的阴影部分投去理性的目光,从中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性。而痴心不改的是,刘海云始终将目光投射在未成年人的成长方面,诸如,未成年人的受教育问题,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现实生存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逸出正常成长轨道以后的回返问题,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刘海云在文学创作上的丰赡度。
如果一定要按照我们当下对文学的简单归类方法,刘海云的作品大约都属于儿童文学范畴。确实,从题材选择上,从技术手段上,乃至在体裁表现上,她的作品都更接近我们所划定的儿童文学界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刘海云的作品,其实更倾向于,以一桩桩未成年人的成长事件,阐发个人成长与社会之间的对抗、和解与互相包容,终至共生共荣的关系。也因此,刘海云的作品在其文学价值之外,尤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还有着现身说法的启示意义。
是为序。
2017年11月27日于兰州
刘海云,女,汉族,80后,甘肃民勤人,儿童文学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武威市作家协会理事,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之一。
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大王》等刊物发表各类作品十余万字。多篇作品被《儿童文学选刊》《儿童文学选萃》《意林(少年版)》等选刊转载;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中国儿歌大系》《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金品典藏》《天马畅想曲——中国梦主题创作甘肃文学作品选》等选本。
曾获得第二届、第六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第六届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等奖项。
边缘成长
蜕皮
两个笨小孩
温室的诱惑
送给金铃子的刺玫花
我的心思你可懂
不是“冤家”不聚头
高原红
谁让你跟我过不去
春风得意马蹄疾
阳光还是阴影,只需一个转身
“越狱”去看球
无腿裁判
蒲公英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