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及其所在的“南方”,一直是忧郁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往往也代表“世纪末”之后新生历史循环的展开。延续波德莱尔开创的忧郁与理想之城市诗学结构,本书对上海城市书写的情感地理谱系、革命文学的空间特征、现代派书写的空间症候、全球化时代都市空间存在论展开专题论述,尽可能覆盖上海文学空间的不同面向,揭开上海独特而多元的情感地理构造。京派和海派、忧郁与理想、抒情与革命所代表的二元空间诗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提示“诗性”对现代城市的批判与重塑作用,有助于确立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城市哲学范式。
适读人群 :大众 本书的聚焦上海,从思想结构、地理结构、情感结构定义了与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上海空间。京派和海派之争、南方精神、亭子间文人、乡下人、异乡人、全球族,上海文学的空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转换。也可以说,本稿是上海文学空间的变迁史,上海文学的兴衰史。
朱军,文学博士,都市文化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重点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论、都市文化理论研究。近著有《晚清文学儒家乌托邦叙事研究》《忧郁、理想与存在:上海文学空间论》《媒介都市论:新媒介文化与空间生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社一般项目等多项。
目录
1/绪论空间研究中“作为方法的上海”
3/一、 历史与社会:思想结构
10/二、 京派与海派:地理结构
20/三、 忧郁与理想:情感结构
27/第一章情感地理的谱系:抒情传统与革命气节
29/第一节南方精神、晚明风格与早期现代性
42/第二节儒侠与都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
66/第三节都市文化与空间正义:“革命”的崛起
83/第二章再造“公”空间:革命文学的情感地理
86/第一节亭子间:情感地理与地方性知识
109/第二节鲁迅与左翼:激进文学空间观的分野
121/第三节中国革命: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
141/第三章上海的忧郁:现代派的空间征候
144/第一节都市忧郁美学:波德莱尔以来
151/第二节土星照命:城市诗学与空间征候
168/第三节“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
179/第四章重写“异乡人”:都市作为存在的家园
182/第一节话语·图像·家园:都市本体论
199/第二节“进入都市的权利”:“乡下人进城”的修辞困境
215/第三节“Shanghailander”:从“异乡人”到“全球族”
233/余论城市革命,诗性的复归
236/一、 纪念碑性:权力意志的历史脉络
240/二、 魔性:符号的幻象及其统治
243/三、 诗性:作为日常语言的人文城市
247/四、 走向解放的诗学
251/参考文献
265/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