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史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收录的主要是作者对少数民族戏曲的研究成果,另外还有部分是作者对汉族地方戏曲的研究。少数民族戏曲追溯到元代艺术与戏曲,重点描述了藏戏、壮戏、壮师剧、侗戏、傣剧等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各剧种现代戏剧的创作过程及民族特色。对于汉族地方戏曲,主要介绍了如何创新,个别剧种的唱腔处理及思考。
以宏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通过学术探求,超越当代社会功利,承续传统人文精神,努力寻求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想,是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正是以“推陈出新”学术使命的担当为己任,关注文化艺术发展实践,求真求实,尽可能地从揭示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规律出发做深入的研究。正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才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聚散沉浮,但秉持学术自省、求真求实和理论创新的纯粹学术精神,是其一以贯之的主体性追求。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扎根中国艺术研究院这片学术沃土,以学术为立身之本,奉献出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话剧通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美学概论》等新中国奠基性的艺术史论著作。及至近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一大批学术专著,都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出版学术专著至少在千种以上,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以自己的创造智慧,在时代的发展中,为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作出了当之无愧的贡献。
为检阅、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概貌,我院特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丛书。入选作者均为我院在职的副研究员、研究员。虽然他(她)们只是我院包括离退休学者和青年学者在内众多的研究人员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每人一本专著或自选集入编,但从整体上看,丛书基本可以从学术精神上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自觉人文追求和学术探索的锐气,也体现了不同学者的独立研究个性和理论品格。他们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丛书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学术成果的检阅性、集中性展示,可以强烈感受到我院新时期以来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探索,并看到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的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代表性地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时代轨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学术机构,始终以学术精进为己任,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和学术繁荣为职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单一的艺术研究体制,逐步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全院同志共同努力,力求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我院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基础性的艺术史论研究和对策性、实用性研究并行不悖。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后留院工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少数民族戏曲研究室主任、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戏曲文学、戏曲理论、戏曲史、戏曲评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事戏剧创作实践。多次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专家.参与组织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主持评奖工作。在全国戏剧曹禺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奖(金孔雀奖)、央视飞天奖、文化部中国艺术节地方戏、群星奖等省部级戏剧活动中任评委。专著有:《南天一抹嫣红——红线女传》、《苟慧生传》、《时代艺人喜彩莲》、《元代艺术与元代戏曲》、《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戏曲的对外交流》、《现代戏曲史——世界瞩目的中国戏曲》、《中国艺术教材——世界瞩目的中国戏曲》等,主编《永嘉昆曲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精粹》(三种)、《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中国戏曲小说》(十种)、《戏曲演员传记》(三种)、《中国艺术精品·少数民族戏曲》、《中国戏曲经典·近代戏曲》。戏剧作品:昆曲《春江琴魂》、《琵琶记》、《西厢记.猜寄》:京剧《血洒经堂》、《塞上竹》;蒲剧《曹庄妻》;话剧《英雄壮志少年郎》:小说《西厢记》、《长生殿》、《琵琶记》、《谭嗣同》、《烈士暮年——彭德怀和他的“女儿”》、《中国戏曲故事——传统昆曲》;等等。发表戏曲理论、评论文章百余万字。曾获文化部优秀编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浙江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曹禺戏剧奖(提名)等国家奖项。
少数民族戏曲篇
元代艺术与元代戏曲
清代少数民族戏曲
藏戏、壮戏、壮师剧、侗戏发展历程
藏戏、壮剧等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不是地方戏——兼谈民族剧种混淆于地方戏现象
改革开放30年中的少数民族戏剧
张庚与少数民族戏曲——谈前海学派的新拓展
展现少数民族戏剧风采——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戏剧巡礼
谈少数民族题材戏曲创作
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走向
论贵州近期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
西双版纳访“赞哈”——关于“赞哈”的调查
《中国戏曲精品·少数民族戏曲卷》前言
满怀激情拥抱生活——读《白云鄂博》的思索
艰难跋涉勇敢超越——管窥翁国生导演追求兼评《藏羚羊》
《疯娘》的创作与彝剧的发展
为传统戏的改编拓出一条新路——谈婺剧《昆仑女》的创作
《格桑花开的时候》,又一藏剧力作
《藏戏剧本集锦·序》——这里有“金色的黎明”
《爨碑残梦》漫笔——《罗远书剧作选》代序
《傣剧教程》序
胡可,为少数民族戏剧事业默默的奉献
以中华民族大情怀书写少数民族戏剧——谈常剑钧的少数民族戏剧创作
他为安多藏戏呕心沥血——记高鹏
汉族戏曲研究篇
把继承、借鉴、创新融为一体——23场豫剧进京演出的启示
从原点看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说——梅兰芳精神及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
带着泥土芬芳的南戏与《琵琶记》
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中国戏曲经典·近现代卷》前言
与世迁移变旧成新——从《小欺天》、《三踡寒桥》到《屠夫状元》看传统戏的整理改编
谈调腔《闹九江》
寻求审美愉悦与理性思考的统一——眉户剧《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观后漫笔
悲剧的力量在于思考——大型新编历史京剧《飞虎将军》观后
大家,福寿恒昌的秘诀——记郭汉城先生二三小事
洋溢着性格的芳香——谈张继青《痴梦》《惊梦》《寻梦》的唱腔处理
梅开二度花更艳——评石小梅塑造的侯朝宗
人物塑造最出彩——评晋剧《于成龙》
痛苦着并快乐着——谈景雪变塑造的山村母亲
做有识者自成家法——谈宋丽的表演
一抹嫣红南天永驻——悼念红姐
真善美化天籁一生倾情——来自观众对红线女大师的缅怀
戏曲电视剧创作探微
弘扬昆仑文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