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窗外雨涟涟》为散文集,分为心动的时候、编辑手迹、三大地足音三辑,主要作品包括:故乡的土地、立春时节、吃年、今天又下雪了、窗外雨涟涟、女儿的生日、小人书时代、女儿的本命年、他无声无息地走了、虎年,这个初春、壬辰年清明那日等。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拨。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王玉芳(王眉),吉林省人,是2003年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主编班)学员,现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高级编辑。
编辑工作之余主要写散文、随笔、小小说等。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人民文学》、《雨花》、《黄河文学》、《山东文学》等等。
散文《乌镇之恋》获2007全国报纸副刊大赛二等奖,《红豆》文学杂志全国精短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印象柳州》获2009全国报纸副刊大赛二等奖,《品味千灯》获《北京青年文学》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等报纸杂志多项奖。散文集《泥土的声音》获第三届冰心散文优秀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第一辑 心动的时候
故乡的土地
立春时节
吃年
今天又下雪了
窗外雨涟涟
女儿的生日
小人书时代
女儿的本命年
他无声无息地走了
虎年,这个初春
壬辰年清明那日
有风的日子
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人间有大爱
又是一年除夕夜
第二辑 编辑手迹
《仰望星空》编发前后
文坛一棵常青树
曲终人未散
西北有一片耀眼的绿色
坦诚、风趣的赵大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乌镇姑嫂饼
与酒有关
书香草原育英才
不该忘却的纪念
最后的告别
第三辑 三大地足音
难舍蓬安
乌镇之恋
春到太行深处
济源寻源
莱芜印象
品味千灯
海岛石窗
艺术的西塘
滔滔汤水万古流
辉煌在这里抒写秋天
秋天的琵琶湖
多彩荔波
初识党家村
汉源春日
布依族纸作坊
情注三边
秋到赣乡
目光划过银杏谷
黄羊滩漫笔
拉雅之歌
一个村庄的秋天纪事(外一章)
远近双流
苏北水乡的情调
牡丹之城
水在古镇流淌
马陵印象
魅力阳山
时间深处的美丽
道不尽的襄樊
赏何园
印象柳州
萧红:绽出北方田野的艳丽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