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曾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与柴静等青年才俊打造当年湖南卫视Z具理想气质的品牌栏目《新青年》,后为了家庭放弃北上发展机会进入平面杂志媒体,再到近年加入出版湘军,郑艳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几经转变,不变的是她坚持做自己的笃定和填充生命的方式:阅读,行走,观察,思考,然后,写作。
与郑艳相识于十年前她以与点的笔名出版与戴海老师的书信集《两个人的人生论语》,到今天推出《与点:我的时光之书》,这是我们的第三次合作,这也是一段我深感幸运且珍惜的缘分。十年间,我眼见她内外兼修,愈来愈美。读其文,观其人,她的格局与境界,她的丰富与深度,她职业状态时的勤奋靠谱,她接人待物的真诚妥帖,她越来越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让我得以见贤思齐,反省自身,帮助我从迷惘与混沌中逐步厘清和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
郑艳的价值观是:生活的客观现实已经诸多灰霾,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必须尽可能拥抱光亮。愿如她一般,做一个眼睛里有光的人。
后记
今日相乐 皆当欢喜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人?”
读过《光荣与梦想》之后,我听鲍勃·迪伦的歌。这是“Blowing In The Wind”中的第一句。
当时就想,对一个女人而言,何尝不是这样。
要行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人与事,才能成其为女人?
时间的流沙,依次而下。
《与点》这本集子,是一段和那些事、那些人、那些书、那些路……彼此互证的光阴。
一个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在精神追求容易被绑架的大环境里,他们和她们,帮助我注重精神素质的真正提升,提醒我有所关注,有所忧思,有所坚持,有所不取。给我带来心智光辉和灵魂激荡,带来品境的高阔、襟怀的辽远、性灵的明媚。让我相信,这世间至珍贵的,是真性情和真情意。
真正有力量的书,会对我们的审美进行奇异再造,使我们对周遭世界产生更直接的感觉。因为,那些书,不是一行行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让我得以打开一扇扇窗,见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阅读过程也是不断自省的过程,“知书籍之多而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而自喜”。
社会的样貌在于我们选择的视角。长途跋涉,走四方,在行走中逐步体知自己的局限,从而一点点开阔。也在行走中逐步返璞归真,寻回浑不吝的自在。角度渐多,偏见渐少。
南宋古琴演奏家郭楚望写下:“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需要某种热闹。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但随着年岁增长,生命愈发精神化。开始懂得,知晓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维度,比任何外在的东西,更具有价值。
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
翻看过去的文字,有青涩、矫情。但更多时候,还是为自己有勇气记录下一步步走来的脚印,感到欣慰。更为自己一路行来,选择与这些人、这些事物共同度过,而喜乐。
得于心,形于言,粲然在纸而成章。文字没有办法抵抗时间,却可以留驻时间。沉淀下岁月中的美好和阅人知事过程中的思索。
如果没有留下文字,所发生过的一切,终将静默如谜。
有人问,一个女子,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最终还不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为人妇,厅堂厨房。何苦折腾?
是的,真实的生活,并没有许多轻盈,更包括妥协、忘却、滞重,以及,局促的肉身限制。
但,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人和事,让我们得以修炼性情,锻造自身的强大和灵性,以及骨子里的纯粹气质。明白什么是个体安生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在杂质中懂得沉淀,在杂念中懂得取舍。更谦卑,更懂得珍惜美好之物。不管外在世界如何沸扬,能够拥有自己活泼而安静的内心。努力保持生命随时的丰盈与善意。
我们终将洗净铅华,接纳生活的凡俗琐碎。但同样的平凡日子,可以有不一样的丰富和诗意。即便是面对差强人意的现实,依然能够领略有缺陷的美。
岁月侵蚀,依然可以执着顽固。可以拥有“醉花宜昼,醉雪宜夜”的心境,拥有“晴耕雨读”的美感。
这是一种相信,是基于对人世的深情。
今日相乐,皆当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