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通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定 价:25 元
丛书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 作者:[明] 李中梓 著,柳长华,吴少祯 编,吕凌 注
- 出版时间:2020/7/1
- ISBN:9787521417272
- 出 版 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81.3
- 页码:12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缔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最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一大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等。
卷上
草部
人参
甘草
沙参
黄芪
白术
苍术
桔梗
葳蕤
知母
肉苁蓉
锁阳
天麻
巴戟天
远志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草
白及
黄连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柴胡银柴胡
前胡
防风
羌活独活
升麻
苦参
白鲜皮
玄胡索
川贝母
茅根
龙胆草
细辛
当归
川芎
蛇床子
藁本
白芷
白芍药
牡丹皮
木香
高良姜
草豆蔻
白豆蔻
缩砂仁
益智仁
草果
补骨脂
姜黄
郁金
蓬莪术
荆三棱
香附
藿香
泽兰
香薷
荆芥
薄荷
紫苏
甘菊花
艾叶
茵陈蒿
青蒿
茺蔚
夏枯草
旋覆花
红花
大小蓟根
续断
胡芦巴
牛蒡子
……
卷下
用药机要
引经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