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H3C高级路由和交换技术组成,共16个教学项目,包括华三云实验室(HCL)的安装与使用、路由引入技术、PAP与CHAP认证技术、DHCP协议和DHCP中继技术、优化OSPF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的高级特性、路由过滤技术、路由策略技术、Private VLAN技术、生成树协议技术、多生成树协议技术、VRRP技术、GRE VPN技术、IPSec VPN技术、GRE over IPSec技术,以及综合实训项目。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自古以来,标准和标准化工作都是技步、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于1988年制定“和国标准化法》,于2017年年底修订;2015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2016年,浙江省把“标准强省”列为“十三五”规划中“三强"之首,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标准和标准化工作一直是制造业的基石,标准的使用能力有助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标准的制定能力有助于提升国家地位,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定标准者定天下”,对刚刚开始学知识的年轻人来说,有必要树立标准意识,养成遵守标准、执行标准的为以后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打下基础。
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用到的标准众多,本书基于打基础的角度,将读者初学机械专业知识时常用的一些标准作为学,参照产品设计制造流程来安排顺序,将标准和标准化知识与机械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按认知流程安排章节,是一本以突出标准为的机械类基础教材。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机械制造业中95%L一~‘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始用计算行产品的三维建模,并已经基本替代或替代了计算机二维设计制图和传统的手工设计制图。本书根据的国家标准撰写,参考了三维设计建模、三维设计制图的相关标准,将的技术要求编入教材,为读者学究建立三维模型、绘制三维设计图样等提供参考。
本书由盐城工学院原副校长刘德仿研究员提出编写规划,由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陈青副教授和孙俊兰教授编写大纲,由李春燕、耿其东、张侃楞等老师负责编写。全书共10章,第1章、第2章、第6童、第7章由李春燕副教授编写;第3章由张侃楞高级工程师编写:第4章、第5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由耿其东老师编写,全书由李春燕统稿。
本书的前期工作得到了SAC/TCl46/SC3主任、西安融军通用标准化研究院杨东拜研究员、盐城工学院副校长王资生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周海教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且得到江苏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适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9JSJG021)和盐城工学院教材基金资助,在本书正式出版之际,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力求严谨,突出,同时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并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由于编者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于盐城工学院
李春燕,河海大学机械电子专业硕士,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工作,发动机工程师;2007年2月至今在盐城工学院任教,副教授。(1)《PMI技术与三维标注》教材,获得2013年与西门子产学研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教材改革项目立项,2015年出版;(2)主持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BY2016057――轮式拖拉机设计流程智能化重构的关键技术研究,20-30马力机械液压无级变速拖拉机研制;(3)参与企业服务,为马恒达悦达(盐城)拖拉机有限公司完成设计信息化项目,横向项目;(4)发表科研论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5项;
目 录
第1章 标准化的概念和发展 (1)
1.1 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1)
1.2 标准化的定义和属性 (4)
1.2.1 术语和定义 (4)
1.2.2 标准化的目的和层次 (4)
1.2.3 标准化的形式 (4)
1.3 标准的定义和属性 (5)
1.3.1 术语和定义 (5)
1.3.2 标准的分类 (6)
1.3.3 标准的等级及其代号 (6)
1.4 标准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8)
1.5 学究标准的意义 (9)
(10)
第2章 互换性与优先数 (11)
2.1 互换性 (11)
2.1.1 互换性的起源 (11)
2.1.2 互换性的含义和分类 (11)
2.1.3 互换性的意义 (12)
2.2 零件的误差和公差 (12)
2.2.1 误差与公差 (12)
2.2.2 加工误差 (12)
2.2.3 公差 (14)
2.2.4 公差与误差的区别和联系 (14)
2.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4)
(17)
第3章 极限、公差与配合 (18)
3.1 有关孔、轴及尺的术语和定义 (18)
3.2 有关偏差和公差的定义 (19)
3.3 有关配合的定义 (20)
3.4 标准公差系列 (22)
3.5 基本偏差 (24)
3.6 配合制 (25)
3.7 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30)
3.8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32)
(34)
第4章 几何公差 (35)
4.1 有关术语及定义 (35)
4.2 几何公差的特征、符号和标注 (36)
4.3 几何公差的定义 (39)
4.3.1 形状公差 (39)
4.3.2 方向公差 (43)
4.3.3 位置公差 (49)
4.3.4 跳动公差 (52)
4.4 公差原则 (54)
4.4.1 术语和定义 (54)
4.4.2 独立原则 (54)
4.4.3 相关要求 (55)
4.5 几何公差的选择 (57)
(59)
第5章 表面粗糙度 (60)
5.1 概述 (60)
5.1.1 表面轮廓概述 (60)
5.1.2 表面粗糙度概述 (61)
5.1.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61)
5.2 一般术语 (62)
5.2.1 取样长度 (62)
5.2.2 评定长度 (62)
5.2.3 中线 (62)
5.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63)
5.3.1 轮廓算均偏差 (63)
5.3.2 轮廓高度 (63)
5.3.3 轮廓单元均宽度 (64)
5.4 评定参数的数值规定与选择 (64)
5.5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65)
5.5.1 表面粗糙度符号 (65)
5.5.2 表面粗糙度代号 (66)
5.5.3 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66)
(68)
第6章 三维设计建模 (69)
6.1 三维建模通用要求 (69)
6.1.1 有关术语和定义 (69)
6.1.2 三维数字模型的分类 (70)
6.1.3 三维数字模型的构成 (70)
6.1.4 三维建模通用要求 (70)
6.1.5 三维数字模型文件的命名原则 (70)
6.1.6 三维数字模型检查 (71)
6.1.7 三维数字模型管理要求 (71)
6.2 三维零件建模 (71)
6.2.1 有关术语和定义 (71)
6.2.2 总体原则和总体要求 (72)
6.2.3 建模一般原则 (73)
6.2.4 详细要求 (73)
6.2.5 模型简化 (80)
6.2.6 模型检查 (81)
6.2.7 模型发布与应用 (81)
6.3 装配要求 (81)
6.3.1 有关术语和定义 (81)
6.3.2 通用原则 (81)
6.3.3 总体要求 (82)
6.3.4 装配层级定义原则 (82)
6.3.5 装配约束的总体要求 (82)
6.3.6 装配结构树的管理要求 (84)
6.3.7 装配建模的详细要求 (84)
6.3.8 装配模型的封装 (87)
6.4 数字样机 (87)
6.4.1 有关术语和定义 (87)
6.4.2 数字样机分类 (87)
6.4.3 数字样机构成 (87)
6.4.4 数字样机建构总体要求 (88)
6.4.5 数字样机构建详细要求 (89)
6.4.6 数字样机应用 (90)
(91)
第7章 三维设计制图 (92)
7.1 制图要求 (92)
7.1.1 有关术语和定义 (92)
7.1.2 总体要求 (93)
7.1.3 一般要求 (93)
7.1.4 数据集识别与控制 (94)
7.2 图样配置 (94)
7.2.1 图纸幅面和格式 (94)
7.2.2 标题栏 (96)
7.2.3 明细栏 (96)
7.2.4 附加符号 (97)
7.2.5 复制图的折叠方法 (97)
7.3 设定要求 (98)
7.3.1 比例 (98)
7.3.2 字体 (98)
7.3.3 图线 (99)
7.4 画法要求 (100)
7.4.1 视图 (100)
7.4.2 剖视图和断面图 (102)
7.5 尺和公差注释 (104)
7.5.1 尺注释 (104)
7.5.2 公差注释 (106)
7.6 指引线和基准线 (107)
7.6.1 指引线的表达 (107)
7.6.2 基准线的表达 (107)
7.6.3 注语的表达 (108)
7.6.4 指引线和基准线应用说明 (108)
7.6.5 三维装配图中指引线与基准线的要求与编排方法 (109)
7.7 设计符号 (110)
7.7.1 几何公差的应用 (110)
7.7.2 表面结构的表示 (111)
(111)
第8章 结构特征和标准件 (113)
8.1 螺纹 (113)
8.2 螺栓 (115)
8.3 螺母 (116)
8.4 垫圈 (117)
8.5 双头螺柱 (118)
8.6 螺钉 (118)
8.7 键和花键连接 (119)
8.8 销连接 (120)
8.9 滚动轴承 (121)
8.10 弹簧 (122)
8.11 行业标准件 (123)
(123)
第9章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范 (125)
9.1 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25)
9.1.1 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 (125)
9.1.2 标准编写的原则 (125)
9.2 标准的结构 (126)
9.2.1 标准内容的划分 (126)
9.2.2 标准的层次 (127)
9.3 标准的主体要素 (128)
9.3.1 封面 (128)
9.3.2 目次 (129)
9.3.3 前言 (129)
9.3.4 引言 (130)
9.3.5 范围 (130)
9.3.6 引用文件 (131)
9.3.7 术语和定义 (131)
9.3.8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132)
9.3.9 分类、标记和编码 (132)
9.3.10 要求 (132)
9.3.11 附录 (132)
9.3.12 参考文献 (132)
9.3.13 索引 (133)
9.3.14 标准的终结线 (133)
9.4 要素的表述及编写规则 (133)
9.4.1 条款表示所用的助动词 (133)
9.4.2 提及标准本身的具体内容 (134)
9.4.3 图 (134)
9.4.4 表 (134)
9.4.5 标准中的注 (134)
9.4.6 重要提示 (135)
9.5 采用国际标准 (135)
9.5.1 采用国际标准的定义 (135)
9.5.2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划分 (135)
9.5.3 编写内容 (136)
(137)
第10章 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制定和实施 (138)
10.1 企业标准体系 (138)
10.1.1 构建企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138)
10.1.2 企业标准体系结构图 (140)
10.1.3 企业标准明细表 (142)
10.2 产品设计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142)
10.2.1 产品设计知识的获取 (142)
10.2.2 知识的表示和处理 (143)
10.2.3 标准的信息化―二次开发技术 (145)
10.3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46)
10.3.1 标准的制定原则和范围 (146)
10.3.2 标准的制定程序 (146)
10.3.3 实施标准、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147)
(148)
参考文献 (149)
标准化的概念和发展。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通过本章的学者可以了解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理解标准化的定义和属性,理解标准的定义和属性,了解标准化对企业的作用,了解学的意义。
本章内容涉及的相关标准主要有:
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l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1.1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标准化
标准化是人类由自然入社会共同生活的必然产物,它随着展、科技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展,受展的制约,同时又为生产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从原始的自然人开始,在与自然的生存搏斗中为了交流感情和传达信息,逐步出现了原始的语言、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和数字。从第一次人类社会的农业、畜牧业分工开始,由于物资交换的需要,人们要求遵守交换、等价交换原则,决定度量衡单位和统一器具标准,度量器具逐渐从人体的特定部位或自然物转换为标准化的器具。当人类社会第二次产业大分工,即农业、手工业分化时,为了提高生产率,工具和技术的规范化就成了迫切需求,从青铜器、铁器上可以看到当时科学技术和标准化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就有青铜冶炼配方、30项生产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要求,如用规校准轮子圆周;整的圆盘基面检验轮子直性;用垂线校验条幅的直线性;用水的浮力观察轮子衡,同时对用材、轴的坚固性与灵活性、结构的坚固程度和适用性等都做了规定,不失为严密而科学的车辆质量标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特性、制备工艺行了整理,可视为标准化“药典”。秦统一六国后,用政令对度量衡、文字、货币、道路、兵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用律令如《工律》《金布律》《田律》等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必等”,集古代工业标准化之大成。宋代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原则,更是古代标准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