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首先概述了化学分析法,然后介绍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接着分章介绍了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编写时力求简明,注重分析化学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一章为分光光度法,以使读者对光学分析有一个基本了解。本书章后附有大量习题,并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可供读者自学和检验学习效果。
《分析化学》可供化学、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环境、材料和轻工类各专业本科生使用,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栾锋,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承担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讲授,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从事科研方向为色谱分析、化学信息学,目前共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
第1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作用1
1.2分析化学的分类及特点1
1.2.1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1
1.2.2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2
1.2.3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2
1.2.4常量分析、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2
1.2.5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3
1.3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3
分析化学轶事分析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3
思考题5
习题5
第2章化学分析法概述6
2.1定量分析法概述6
2.1.1定量分析过程6
2.1.2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9
2.2滴定分析法11
2.2.1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分类11
2.2.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12
2.2.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3
2.2.4滴定分析的方式及计算16
思考题19
习题19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22
3.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22
3.1.1误差和偏差22
3.1.2准确度和精密度26
3.1.3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27
3.1.4误差的传递28
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31
3.2.1有效数字31
3.2.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33
3.2.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33
3.3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34
3.3.1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4
3.3.2总体平均值的估计41
3.3.3分析结果的报告42
3.4可疑值取舍43
3.4.14d法43
3.4.2Q检验法44
3.4.3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45
3.5显著性检验46
3.5.1两组数据方差的比较——F检验法46
3.5.2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t检验法47
3.5.3两组平均值的比较48
3.6回归分析法48
3.6.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回归直线49
3.6.2相关系数51
3.6.3回归方程误差和置信区间52
3.7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53
分析化学轶事t检验55
思考题56
习题56
第4章酸碱滴定法60
4.1酸碱平衡60
4.1.1酸碱质子理论60
4.1.2酸碱反应和水的质子自递反应61
4.1.3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62
4.1.4酸和碱的强度63
4.2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63
4.2.1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和酸(碱)度63
4.2.2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64
4.3酸碱溶液pH的计算68
4.3.1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68
4.3.2各种酸碱溶液pH的计算69
4.4酸碱缓冲溶液79
4.4.1缓冲溶液的组成79
4.4.2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79
4.4.3缓冲指数及缓冲容量81
4.5酸碱指示剂84
4.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84
4.5.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85
4.5.3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86
4.5.4混合指示剂88
4.6酸碱滴定基本原理89
4.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89
4.6.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92
4.6.3强酸滴定一元弱碱95
4.6.4水溶液中极弱酸碱的滴定95
4.6.5多元酸(或碱)和混合酸的滴定97
4.6.6多元碱的滴定99
4.7终点误差101
4.7.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终点误差的计算101
4.7.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终点误差的计算103
4.7.3其他滴定体系的误差计算公式106
4.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09
4.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09
4.8.2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111
分析化学轶事酸碱指示剂的发现115
思考题116
习题117
第5章配位滴定法121
5.1配位滴定法概述121
5.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分布分数124
5.2.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24
5.2.2配合物的分布分数126
5.2.3配合物的平均配位数127
5.3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28
5.3.1副反应系数129
5.3.2条件稳定常数135
5.4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137
5.4.1滴定曲线138
5.4.2影响配位滴定pM突跃的主要因素140
5.4.3金属离子指示剂142
5.4.4终点误差146
5.4.5配位滴定的可行性判定148
5.4.6溶液酸度(pH)的控制149
5.5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滴定151
5.5.1选择性滴定可能性判别式151
5.5.2实现选择性滴定的方法152
5.6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58
5.6.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58
5.6.2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159
分析化学轶事pH计的产生162
思考题162
习题163
第6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68
6.1氧化还原平衡168
6.1.1氧化还原电对168
6.1.2标准电极电位169
6.1.3条件电极电位170
6.1.4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74
6.2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76
6.2.1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6
6.2.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6
6.2.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77
6.2.4诱导反应177
6.3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78
6.3.1滴定曲线178
6.3.2滴定突跃及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180
6.3.3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181
6.3.4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183
6.4氧化还原滴定的预氧化或预还原处理185
6.5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186
6.5.1高锰酸钾法186
6.5.2重铬酸钾法189
6.5.3碘量法190
6.5.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94
分析化学轶事能斯特方程196
思考题197
习题197
第7章沉淀滴定法201
7.1沉淀滴定法概述201
7.1.1概述201
7.1.2沉淀滴定法原理201
7.2常用的沉淀滴定法205
7.2.1莫尔(Mohr)法205
7.2.2佛尔哈德(Volhard)法206
7.2.3法扬司法207
7.3沉淀滴定法的应用208
分析化学轶事查理十世的困惑210
思考题210
习题211
第8章重量分析法213
8.1重量分析法概述213
8.1.1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213
8.1.2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214
8.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214
8.2.1溶解度和溶度积214
8.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15
8.3沉淀的类型及形成过程217
8.3.1沉淀的类型217
8.3.2沉淀的形成过程217
8.4沉淀的沾污218
8.4.1共沉淀现象219
8.4.2继沉淀现象220
8.4.3减少沉淀沾污的方法221
8.5沉淀条件的选择221
8.5.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21
8.5.2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22
8.5.3均相沉淀法223
8.6有机沉淀剂的应用223
8.6.1有机沉淀剂的特点224
8.6.2有机沉淀剂的分类224
思考题226
习题226
第9章分光光度法228
9.1概述228
9.2光的性质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29
9.3光吸收定律230
9.3.1朗伯-比耳定律230
9.3.2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233
9.3.3光吸收定律的适用范围235
9.4显色反应和影响配合物吸光度因素236
9.4.1显色反应236
9.4.2显色剂236
9.4.3影响光度分析的因素239
9.5分光光度计243
9.5.1仪器组成及作用243
9.5.2吸光度测量误差244
9.5.3测量条件的选择245
9.5.4溶液浓度的测定246
9.6其他分光光度法246
9.6.1目视比色法246
9.6.2示差分光光度法247
9.6.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247
9.7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49
9.7.1光度滴定249
9.7.2弱酸和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251
9.7.3配合物组成的测定251
9.7.4多组分同时测定252
分析化学轶事朗伯-比耳定律253
思考题253
习题254
附录257
附录1分析化学术语中英文对照表257
附录2SI基本单位258
附录3SI词头258
附录4希腊字母简表259附录5原子量表259
附录6常见化合物的摩尔质量260
附录7弱酸及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263
附录8氨羧类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I=0.1mol·L-1)265
附录9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266
附录10EDTA的lgαY(H)270
附录11一些配体的酸效应系数271
附录12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271
附录13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及有关常数271
附录14标准电极电位(18~25℃)272
附录15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276
附录16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277
参考文献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