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波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梳理了大量有关资产价格、货币政策及金融稳定性文献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银行信贷、资产价格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以及资产价格、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旨在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搭起分析的桥梁,从微观基础、中介传递机制与渠道、宏观政策效果测度等方面,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对各主要经济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世界经济拖入了长期衰退的泥潭。针对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重大问题和制度缺陷,理论界形成了大量富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政策层面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积累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操作经验。目前,世界经济整体呈复苏态势,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依然处于高位。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0周年,重新审视和思考金融危机及其警示意义,对认识资产价格、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推进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意义。
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具有相同特征,即在危机爆发前金融体系充裕的流动性和信贷超速扩张支撑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市场乐观情绪过度外推导致的过度风险承担以及监管“缺位”或“越位”带来的监管套利行为,在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相继引发了资产价格膨胀一破裂周期性运动,并最终爆发了严重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和长时期的经济衰退。然而过去数十年的货币政策基于新古典宏观模型的研究范式,通过构建基于历史数据的经验模型和关键变量的实践操作,既在理论上对“低通胀、高资产价格”的矛盾体准备不足,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理论和实践遭遇的双重困境,促使学术界和政策实践层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针对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的研究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理论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也促成了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深刻反思和调整。与此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数次金融危机的一些新特征,如金融机构整体风险暴露或共同风险敞口、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金融网络效应和风险传染影响成为金融系统风险累积和危机爆发的触发机制。它所揭示的问题是深刻的——金融监管基于微观审慎视角,忽视金融内生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无法保证金融稳定。因此,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辅之以微观审慎监管,作为货币政策的有力补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的实现。
李路,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李路博士致力于资产价格、货币政策以及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先后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10篇。主研参与了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等多个国家部委委托的10多项课题,主要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福特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资产界定和资产定价理论
2.2 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及其形成机制
2.3 资产价格泡沫:来自银行信贷扩张的角度
第3章 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总量
3.1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理论问题
3.2 资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检验
第4章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1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4.2 中国资产价格财富效应考察
第5章 资产价格波动与最优货币政策目标
5.1 货币政策是否干预资产价格的两大主流观点
5.2 资产价格波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5.3 “逆风而动”策略对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启示
第6章 资产价格、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稳定
6.1 资产价格波动、系统性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6.2 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扩张与金融不稳定:中国的故事
6.3 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目标的再思考
6.4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提出
第7章 资产价格、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7.1 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转型
7.2 宏观审慎政策:内在逻辑和基本内容
7.3 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
7.4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国别经验及其启示
第8章 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的国别经验
8.1 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日本经验
8.2 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美国经验(1995-2002年)
8.3 房地产价格泡沫与银行系统结构:东南亚国家的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