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分册/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
定 价:48 元
丛书名: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
- 作者:王玉兴 编,王冰,杨上善,张介宾 校
- 出版时间:2013/10/1
- ISBN:9787513216012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21.1
- 页码:45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分册/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以王冰次注、林亿新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基础,附以杨上善奉敕撰注、萧延平校正的《黄帝内经太素》和张介宾所著《类经》,书中根据主题对经注进行了分段。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运气分册/灵兰书院·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对学习和精研《黄帝内经素问》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著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大凡成就卓著的医学大家无一不对其奉若神明而仰慕之、精研之、遵循之、践行之。历代《内经》研究成果迭起,尤其近30年来更是异峰凸显,可谓《内经》研究的黄金时期,无论成果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前无古人的。近日欣喜而用心地习读了津门内经学研究专家王玉兴教授所纂《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颇受教益和启迪。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方法投入研究,使人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
据我所知,玉兴教授所供职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之于《内经》研究基础坚实、学风朴实、工作扎实。他早年师从于著名医史文献学专家郭霭春教授和内经学专家王士福教授,且尽得所传,故于文、史、哲、医功底深厚,治学严谨,学贯古今,堪称《内经》传承之碣石和砥柱。当今中医队伍鱼龙混杂,不但学风浮躁、急功近利者有之,更有些许不懂《内经》、不懂中医、不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却对《内经》乃至中医学术指手画脚、妄述妄贬者,对此他深感忧虑与不安,惴惴于瑰宝之失泽,惶惶于真言之不彰。于是恪守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宋人纂《史记三家注》而集裴驷、司马贞和张守节三家名注;借鉴清医郭汝聪纂《本草三家合注》集张隐庵、叶天士和陈修园三家之注;还借鉴王冰、马莳、张隐庵三家对《素问》注释纂集(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的先例,在仔细勘校的基础上,沿袭通行本《素问》篇目顺序,将《素问》研究史上地位显赫的王冰、杨上善、张介宾的研究成果,依次纂集于相应经文之下。这一体例避免了研读时费力费时的翻检。尤其是杨上善、张介宾两位大家,尽管匠心独具地将《素问》原文按其内容拆割别类使之系统,但却给速检或通读原文及注释者带来不便,《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编纂恰好解决了长期羁绊和困扰读者的这一难题。
《素问》自其成书以降代有研究,其中文献研究方法最为常见。无论是杨上善、王冰的研究,或者是如今《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纂集,均属传统文献研究。因其成书久远,“文义高古渊微”(张介宾《类经·序》),加之传抄刊刻造成的讹、脱、衍、倒等问题的确不少,历代医家和学者遂将文献学方法列为《素问》研究之首选。他们以古典校雠学方法、经验及成就,发掘搜集、整理研究《素问》,去伪存真,阙疑补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力求保持、恢复(或接近)其原貌,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
由于《素问》的专业特征和时代特征十分浓郁,不注不释,后人难以读懂,不懂不通则无从谈及研究及应用,所以在其成书不久,西晋·皇甫谧在其所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即首开分类研究之先河,此后的梁·全元起,唐·杨上善和王冰,北宋·林亿,明·马莳、吴岜、张介宾,清·张隐庵、高世栻、姚止庵等,都对《内经》作了各具特色的注释。
梁·全元起所作训解是《素问》早期注本。据载,全氏训解时,《素问》仅存八卷,卷七已佚,计注释六十八篇,宋时尚存,此后亡佚,在《新校正》中其篇目得以保留,而且此书对杨上善《太素》注和王冰《素问》注,都曾产生过明显影响。全氏之注不仅保存了王冰次注之前的《素问》面貌,而且他善于在讲清医理的同时把对词义的解释融合于串讲之中。《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将全元起的高深见解与《新校正》的真知灼见毫无遗漏地收载其中,为深入考查《素问》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篇第七十二亡
本病论第七十三亡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一: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附二:《素问》篇目与《太素》《类经》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