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内容涉及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生态、城市形象、社会变迁等,有对人、对事、对物的印象,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也有观影观剧及阅读作品的感悟。作者文笔洗练流畅,作品具有知识性、丰富性及可读性。
邦坤先生的这部散文集是在微散文创作上做出了很好的探索,特别是在对现实生活的瞬间发生的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叙事,从而将作者的新闻素养和散文创作较好地结合在随笔的写作之中,通过一系列精短、即兴、快速的现实采写,从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散文创作的视角,在现场式的事实叙述中进行剖析、追问、描述、赞美、鞭答。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
如其人。”阅读柳邦坤先生
的散文,就如同和他本人
进行心灵的对话。他所有
的文字都是那么的斩钉截
铁、简洁明快,犹如他东
北人的性格,爽快直接,
根本用不着绕弯子兜圈子
。
我和邦坤是多年的文友
,相识的起源自然是因为
散文。记得在十多年前,
他还在黑龙江的一个地市
级的电视台担任副台长,
因为散文创作上的交流我
们有了联系,也就成了没
有见过面的文友,经常通
过短信、邮件表达各自的
创作体会。后来,因为我
所在的城市一所高校需要
像他这样新闻经验丰富的
人才,他便被“引进”来到了
南方,担任新闻学院的教
授。此时,他已年过不惑
,之所以最后决定远离故
土而来,其中有一个重要
的因素,就是我对他反复
推介这里的四季分明,人
杰地灵。当然,我也向他
介绍了这里是中国散文史
上的一个重要作家枚乘的
故乡。因而他下决心南来
工作,我们便在大运河畔
第一次见面,并从此得以
经常往来了。这次他出版
《分界》请我为他写序,
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便欣
然提笔。
纵观《分界》,给我最
为真切的感觉和最初的认
知,便是精短而坦诚了,
他所进行的心灵简史般的
书写,是一种简练式的叙
述,还有直击式的白描,
以及不加掩饰的抒情。这
样散文的一种写作方式,
正是我这些年一直倡导的“
微散文”的文体目标。因为
这种简洁精短的文本本身
的自由度与开放性,它从
不被模式所拘固,亦可无
限制地叙写真实和抒发真
情。
仔细品读,究其文风产
生之缘由,也就是这部散
文集的主要特色,恐怕有
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新闻学院教授这
个视角来看邦坤先生的这
部散文集的写作特色,可
以鲜明地表达出对新近发
生事件的抓拍式叙事,没
有经过“美颜”后的追捧和渲
染。他的这些精短作品,
我觉得是特点鲜明,也是
作者个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尤其是他的“时鲜”意识和
现实主义精神,而这些正
是他新闻从业的素养所致
。
微散文是相对于当下流
行的大散文、长篇散文而
言的,是从散文的字数篇
幅上下的一个定义。我国
当下的散文越写越长,动
辄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
而短小精悍的散文似乎淡
出了散文界,大有不入流
的趋势。因此,我们很有
必要将微散文作为一种固
定的文体格式加以倡导。
因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散
文多元发展的时代,散文
需要有长篇巨制,也需要
有短小精悍。读者群体中
有需要通读长篇散文,去
了解和感受社会发展和变
革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全
过程,也需要阅读短散文
、微散文,去了解和欣赏
我们社会的某一瞬间发生
的生活细节。而后者正是
微散文的历史使命,也是
微散文的生存价值,这种
阅读使读者感到更快捷、
更迫切。
邦坤先生的这部散文集
便是在微散文创作上做出
了很好的探索,特别是在
对现实生活的瞬间发生的
事件,进行迅速及时的叙
事,从而将作者的新闻素
养和散文创作较好地结合
在随笔的写作之中,通过
一系列精短、即兴、快速
的现实采写,从而寻找到
属于自己的散文创作的视
角,在现场式的事实叙述
中进行剖析、追问、描述
、赞美、鞭答。
全书共选入作者的散文
作品近九十篇,每篇作品
平均不过一千余字,较短
的只有五六百字。就第一
辑中的作品而言,《好一
朵美丽的茉莉花》只有六
百字,放在全书的开篇,
这很能表明作者对微散文
的一种自觉的文体追求。
其他的篇什如《工作着是
美丽的》《给广场雪雕做
创意》《南方供热是否有
可行性》《桃花艳开春已
至》《清明时节》《万紫
千红总是春》《夏至日》
《夏夜喜雨》《菊花香》
等篇,也全都是在千字以
内。
就这些作品的选材而言
,亦是作者新闻学院教授
从业素养的自然体现。就
以上所列篇目可见,其中
兼具新闻性的作品就有《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工作着是美丽的》《给广
场雪雕做创意》《南方供
热是否有可行性》等篇,
就是选择现实中涌现出来
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快速表
达,迅速创作,使用具有
一定文学性、随感性的笔
调,将其一挥而就,迅捷
成章。
我很推崇《给广场雪雕
做创意》这一篇,作品将
他独具的新闻素养、文学
描写和精短叙事很好地融
合在了一起,也使这篇作
品成为这部散文集中比较
优秀的一篇。这篇微散文
全文不到千字,简洁明了
地叙述了自己在离开黑龙
江之前应友人之邀,帮助
策划了一个广场的雪雕设
计创意的经过,写自己对
故乡的热爱,写自己将这
种热爱融进了雪雕的策划
,突出了故园情浓的主题
。最后又写了第二年,这
位友人再度找自己做策划
时,自己已经调离了故乡
,再用“只是雪雕艺术品受
天气制约,天一暖和,雕
塑就一点点地融化,最后
荡然无存了”,写出了作者
的淡淡的乡愁。
邦坤的散文便是很好地
坚守着散文的这道底线,
真实而准确地表现着当下
的社会生活和人间万象,
绝无虚构、注水的成分,
也无美颜、夸张之修饰,
因此让读者坚信不疑。这
自然就是散文这种文体存
在的价值,也是散文的文
体力量。《分界》
柳邦坤,原籍山东,出生于黑龙江。曾先后就职于林区、矿区、高校、市委部门、广电媒体,2008年转行到高校工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教授。出版文学作品集多部。
序
第一辑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工作着是美丽的
记者节随感
爱,首先意味着献给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告节观感
给广场雪雕做创意
为世纪广场壁画做创意策划
南方供热是否有可行性
“疫”起读书
分界线随想
桃花艳开春已至
清明时节
清明踏青记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月季花开夏日临
夏至日
夏夜喜雨
菊花香
第二辑
黑河因何而名
都柿野果酸又甜
兴安野菜最清纯
开江鱼肥鲜之首
瑷珲焖子回味香
古驿站与马肉干
大果沙棘美名扬
北红玛瑙映边城
刺尔滨河钓鱼记
黑河宜建一座中国人口分布线纪念园
说风俗
北疆的年味儿
闲话年俗
二月二
何日走出“深闺”
由《我的兄弟叫顺溜》提到淮阴城说开去
由二人转说艺术的庸俗化
朗诵诗的先驱者高兰
重庆印象
鹤城印象
过荆州
我的后花园
人类还有没有净土
家园
花乡,花香
第三辑
在大森林里认识的上海知青
读《远去的黑龙江》想到的
看《我的兄弟叫顺溜》
看世界杯琐记
说雅与俗
学学山东的“节文化”
闹秧歌
鄂伦春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上海世博会,不说再见
宜家:色彩斑斓夏日风
听余秋雨畅谈城市文化
诗人:一个城市的名片
师者吴宝三
诗的眷恋和眷恋的诗
什么样的栏目是好栏目
东北话里的儿化音
第四辑
回家的路有多远
苍天洒泪
七月随感
乔迁之累
三九天
瑞雪兆丰年
春天来了
立秋
三十功名尘与土
说短信
再说短信
情系北疆黑土地
又是新年
新年随感
有一种感动常使我泪流满面
又是一年桂子香
走出来的充实
2011年的第一场雪
一个人的话剧史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