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气度”这一角度展开, 分上下两篇, 将做人的气度和做事的谋略进行了融合, 将我们需要学习的“处世哲学”淋漓尽致地分析了出来,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 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第1章 常怀“仁”厚之心,方能自在坦荡潇洒于世 002
德在于心,处处懂得自律 002
具有人道,懂得帮助呵护他人 005
仁者不以善心做坏事 007
令以小孝为本,从亲人开始播种“仁”心 010
仁者不仅要爱人,更要爱己 013
我爱人人,人人方会爱我 015
第2章 明公正“义”,正直坦荡,道义自在心间 019
树立信念,维护有义之举 019
君子重情亦重义 022
君子一生正气,坚守为人原则 024
多行不义必自毙 027
“利”必须先为“义”让路 029
安贫乐道,穷也要有骨气 031
第3章 “礼”多人不怪,谦逊为人,彰显礼仪风范 033
言谈举止尽显谦恭儒雅 033
得体装束彰显优雅和谐 035
和而不同,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038
恭敬为人,尊敬长辈 041
恪守礼仪,拥有文明风范 043
第4章 “智”谋出众:学习之法,学而不思则罔 046
先学做人之理,再学为人之智 046
想得“智”,从勤学开始 049
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052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054
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057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059
不仅要学,更要注重实践 061
第5章 取“信”于人:忠诚守信,诚“信”走天下 064
忠于职守,誓死恪守职责 064
以诚待人,诚信是为人的根本 067
做大事就要敢于担当责任 069
坦然承认错误,绝不文过饰非 071
言必行,否则不轻许诺言 073
他人有错,要委婉相告 075
要有闻过则喜的心胸 078
第6章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凡事适可而止留退路 081
不将事情做绝,凡事留退路 081
欲速则不达,不可过于心急 083
才华的显露要适可而止 086
不失偏颇,客观地看待问题 088
来去自然,切莫患得患失 091
处世懂得中庸之道 093
中庸之道,最高之境为“和” 096
下篇
有气度懂处世:有勇有谋能成大事
第7章 谨慎行事:在摸清对方之前绝不鲁莽行动 100
自我剖析,查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100
知己知彼,行动前先摸清对方底细 102
高屋建瓴,做事要有大局观 105
与时俱进,思维不能停留在昨天 107
心眼明亮,避开各种陷阱 109
有策略地出击,不盲目行动 112
第8章 坚持信念:坚韧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14
信念坚定,勇往直前 114
低调隐忍,只为一飞冲天 116
时机来临时,果断出击 118
与人分享,分享让人快乐 120
志存高远,让雄心引领你致富 123
有目标更要有计划,方能将目标切实落实 125
第9章 永不服输,越挫越勇,只有弱者才甘愿失败 128
善于挖掘,从困境中发现新的机遇 128
失败了怕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130
逆境下,你同样可以乘风破浪 132
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终会成功 134
接纳失败,才有可能赢得新的成功 136
要有危机意识,不要在成功中沾沾自喜 139
第10章 能屈能伸:思维灵活,一切就能成活 142
发散思维,不走寻常路 142
避实就虚,一招制敌 144
经营你的优势,让你更有竞争力 147
灵活应对,有时不妨换个环境重新开始 149
此路不通,不妨换条路 151
第11章 合作共赢:互助互利,借助团队的力量赢得成功 153
与他人并肩作战,增加成事的可能性 153
团队成员,要有团队荣誉感 155
互补互利,集众人之长 157
绝对信任,内讧是扼杀团队凝聚力的最大杀手 160
善于沟通和互通信息有无,共谋发展 161
别斤斤计较,心底无私天地宽 164
第12章 勇者无畏:勇敢向前,弱者才会胆怯和放弃 167
勇者无畏,用绝对的气势压倒对手 167
放手一搏,害怕失败真的会失败 169
关键时刻,承担责任需要勇气 171
临危不乱,展现自己的绝对霸气 173
战胜内心的胆小鬼,你就能成为强者 175
毫不畏惧,你就能打开人生更多的新局面 178
做人要有傲骨,绝不因为他人的打压而害怕 180
参考文献 182
具有人道,懂得帮助呵护他人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有着广泛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仁者爱人”,懂得关爱别人,呵护别人,体谅别人。这是对仁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要想成为一个仁者,就应该具有人道,尊重别人的生命,看重他的所需。孔子的仁者爱人,不但体现在平日里的言谈之中,他在生活中也经常保持一颗仁慈之心。《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着火了,孔子下朝回来,首先想到的是人有否伤着,而不是马。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性。
看完这个故事,许多人都会嗤之以鼻,着火了,当然要问问人的危,这是很正常的事,犯得着为这点小事儿就鼓吹几千年吗,还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炒作术”。说这话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远远不如一匹马。据史料记载,当时,五个奴隶加上一束丝才能换回一匹马。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奴隶,只被那些贵族们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是没有人去关心的。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人的家里,那些达官贵人们听说着火了,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我的马怎么样了”,绝不会去关心养马人的死活,因为,人不值钱。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问人不问马才被当成一件大事被弟子们记下来。当我们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还会怀疑孔子在炒作吗?
儒家人物都是一些谦恭儒雅的人,不过他们一旦遇到了不人道的事,就会表现得非常愤怒,有时候甚至还会破口大骂。比如,孔子在谈到殉葬制度的时候,就说了一句粗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就是“那些用俑作为殉葬的人,难道就不怕断子绝孙吗?”孔子为什么要痛骂那些用俑殉葬的人呢?这是因为作为陶人的俑虽然没有生命特征,但却是根据人的样子而制造出来的。用俑陪葬,就是在侮辱人的尊严。再者,俑出现之后,有些奴隶主贵族还不满足,仍会用活人来殉葬。当他们死的时候,会杀掉很多奴隶作为“牺牲品”,幻想着在阴间也能够有人侍奉自己。他们只知道逞自己一时的痛快,却不愿意花心思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以血淋淋的惨状来作为自己的排场。因此,孔子对这些惨无人道的行为深恶痛绝,提起这些事情就禁不住大骂起来。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殉葬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不过,殉葬现象虽然消失了,但是殉葬的思想却在很多人的脑海之中扎下了根。
有不少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哪怕害得别人家破人亡也毫不足惜。在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尽管形式各异,手法各异,但实质上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一些自私自利、没有道德、缺乏人性的败类。他们的人品让很多人不齿,他们的行为让很多人痛恨。
实事求是地说,为自己谋取方便是人的天性。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有责任使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生命历程,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追求利益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所求所需,还需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万万不能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下这些追求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或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人道主义最起码的准绳。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同时,还要对一些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懂得关心和呵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毕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只有彼此之间相互照顾,这个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有人总认为这是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时代,主动为别人着想、为他人分忧的高风亮节只是古代人才会做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却根本找不到几个真实的案例来。实际上,绝非如此。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曹兆蓉到温州出差洽谈业务,不幸遭遇车祸入院。几年后高位截瘫的她,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在她住院的这两年时间里,她的老板彭先生给予她很多帮助,为了给她看病,花了将近一百万元。曹兆蓉非常感动,也觉得非常愧疚,有好几次,她哭着对老板说:“你不要再管我了,我会拖垮你的。而且,我这辈子不可能再为你工作了,你的恩情此生我无法报答。”可是,老板却态度坚决地说“人生还有很多比钱重要的东西。相比起生命来说,钱又算得了什么。我不需要你的报答,只要你能够站起来,就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彭老板的这种大仁大义的精神,不但感动了曹兆蓉,也感动了其他员工和社会上的人。假如我们是其中的一个员工,都会以这样的老板为荣。毕竟,和这样的老板在一起,心里感到踏实,因为他看重的不是钱,而是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帮助别人的人是可敬的,也是可靠的。
我们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应该用“仁者爱人”的思想来要求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做,不但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还能够为自己增加人气,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拥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