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擒拿之道源远流长,发端于中国春秋时期,兴盛于秦汉之际,而极盛于明清今世。古手搏和角抵衍、绝脰、剑道并称四大兵技,擒拿是古手搏和角抵的衍生分枝,在两千多年攻战拿杀实践中,大抵经历了折杀、压脉、拿制、拿穴、缠技等五个阶段,从而日臻完备,蔚成大观。
《实用武术擒拿训练教程:基础训练和擒拿》内容是以史技兼备为特点,较全面和深入地阐述拿技之史,并对此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阐述基本训练和擒拿内容上,以人体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生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对体位、关节、肌肉之屈伸收展;大脑神经、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经络系统之功能;力学上合力破分力,螺旋力破直力和杠杆力等原理在拿技中的作用,以及基本训练内容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描述。在基本训练之后的擒拿内容中,披露了我国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红拳、查拳、通背拳、咏春拳等著名流派的擒拿精华,读者可从中窥视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实用武术擒拿训练教程:基础训练和擒拿》擒拿精华非一家之绝手,诚诸家之至巧,使本册在内容上将绵延千载的拿技,终于以拿技历史、擒拿概念、通用基本功、擒拿技法等而卓成基础训练和擒拿系统。
武术擒拿是我国传统的武术技击之精髓,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并随着其发展而自成系统。擒拿主要针对人体关节活动功能和要害穴位的生理特点,来实施各种不同的刁拿之法等,结合多种力劲的运用,进行擒伏和解脱、控制和反控制之巧。因此,武术擒拿绝技方法独特,技术风格别致,攻防动作严谨,施技变化多端,并擅于近身搏击。人们如通过擒拿的训练,在培养机智、勇敢、果断、顽强、敏捷等优良品质的同时,可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健身防身能力,擒拿也正如此在民间及军旅中广泛流传着,并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在各种功夫动作电影或电视剧中表现出来,使观赏更有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古今武术擒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根据训练和教学积累的经验对擒拿、解脱和反擒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整理,充实了很多内容,将其整编成一套《实用武术擒拿训练教程》,并将其分为《基础训练和擒拿》和《擒拿解脱和反擒拿》两册,来论述擒拿的基础理论、技术动作、基本功法、擒拿、解脱、反擒拿和徒手抗暴等内容,以体现中国擒拿各种攻防演变技巧,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身自卫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暴力的能力等。
传统的武术擒拿有很多理论,有些不完备,也不尽符合科学。武术擒拿在完成向现代体育项目转化的过程之后,其理论却没有能完成这一转化,许多过时的东西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甚至被奉为经典。加上武术界长期以来有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比较顽强,研究工作又未能及时借助于现代科学观念和方法论的指导等,使武术擒拿形成了理论水平相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不过比起过去,近些年来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只是近年来武术擒拿研究多是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甚至是细琐的问题上,综合性的、宏观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我们尽量努力将这方面完善起来。
本套《实用武术擒拿训练教程》,是一部工具性读物,根据它的特定体例和任务,我们不一定要求它非要有严密而系统的理论性,但,考虑到它与社会武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读者将通过它来了解武术擒拿的基本内容,并可能形成自己的武术擒拿观,因此,我们又不能不要求它在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尽可能地反映正确的或较为客观的观点。这正是我们试图努力达到的标准。然而,实事求是地分析武术擒拿理论研究的现状后,即使达到这样的标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我们的水平是相当有限的。
第一章 擒拿概述
第一节 擒拿的历史源流
一、擒拿的源流绝腥技、挈头技
二、汉代的绝亢、压脉技
三、拿腕折臂技的出现
四、宋元拿技的潜流
五、明代的拿体技
六、拿穴术的纳入
七、清代的缠腕技
八、拿技的综合
九、拿技名称的演变
十、有关拿技套路的产生
十一、传统医学对拿技的影响和发展
第二节 擒拿的内容和特点
一、擒拿的内容
二、擒拿的特点
第二章 擒拿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擒拿的组成要素
一、身体素质
二、擒拿技术
三、擒拿智谋
四、擒拿艺术
第二节 擒拿的运用法则
一、技精术巧,巧不拙力
二、施技准确,拿制快速
三、胆大心细,敢于拿取
四、随机应变,刚柔相济
五、内外合一,形神一体
六、手拿脚绊,上下相随
七、抓筋拿脉,反挫关节
八、拿擒为主,跌锁兼施
第三节 擒拿运用针对人体的基本要求
一、头颈
二、躯干
三、上肢
四、下肢
第四节 力在擒拿中的作用
一、掌握腰部发力的技术动作
二、突出抓拿力量的作用
三、区别内力和外力
第五节 武术擒拿绝技实用战术
一、从实际出发的战术原则
二、重视擒拿中的战术防御
三、掌握快、准、猛的技术要点
……
第三章 擒拿的技术机理
第四章 武术擒拿通用基本功
第五章 擒拿与格斗
第六章 武术擒拿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