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出传统作文参考书的一贯模式,不以简单的范文罗列为纲,也不在众人皆知的作文法则上重复用笔,而是从作者自身的语文教学、文学创作经历出发,以轻松、活泼及富有启迪性的语言对当下学生的作文弊端进行深入剖析,力求找到作文低分、低兴趣的根本症结,寻求让作文之路越走越宽的有效路径。
☆发散性。青年诗人吴友财结合二十余年文学创作经历与十多年一线语文教学经验,从“孩子不愿意自由表达”的作文教学困境出发,在深入剖析“应试作文”真面目的基础上,分享作文教学新主张,为教师、家长、学生破解作文教学难题提供指导。
☆可操作性。聚焦作文教学难点、痛点,浅显易懂的理论阐述加上大量带有鲜明个性的学生习作,着力为师生提供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可读性。全书共40篇文章,弥散着文学作品含蓄而又洒脱的意味。“死了都要写”“多一点耐心,等鱼上钩”“戴着锁链跳舞”等篇名,洋溢着诗歌强烈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杂感、漫谈式的文笔,透露出诗一样的跳跃和灵动,相信你一定会爱不释手,获益颇丰。
青年诗人和初中作文亲密牵手
林科顺
《有才作文课》的作者是一位青年诗人,诗人眼中的作文是一棵树,一棵根植沃土、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对此,我颇有同感。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研生涯,让我越发感到,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考场上的优秀作文,都不是语文名师“教出”的,而是具有文学创作潜质、驾驭语言天赋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点拨下)自己“学成”的。如果教给工匠一些工艺流程,让他掌握一些制作技术,是可以“做成”一件精美的器物的,而一棵小树苗,仅靠松土锄草、浇水施肥这些常规性动作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因为一棵树苗要长成栋梁之材,首先必须是优质的树种,还要有适合生长的自然环境。不是文学院教授教出的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作家,也不是语文名师教出的学生就一定能写出优秀作文,正如每棵树苗未必都能长成栋梁之材。
既然优秀作文不是语文老师可以教出来的,那么语文老师就可以无所作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常识缺位。能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必须有写作的天赋。天赋是先天的,而教育是后天的,所以天赋是不可教的,这是常识。不少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吃力不讨好,费心劳神而不见效,也许犯的就是“可为而不作为,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吧。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让多数学生的作文达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要求是可为的,而让多数学生的作文达到“构思巧妙、立意高深”的要求是不可为的;让多数学生掌握审题立意、结构谋篇、详略处理的作文知识是可为的,而让多数学生的作文达到选材新颖、认识深刻、富有灵气的要求是不可为的;让多数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准确规范、形象生动是可为的,而让多数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有个性、有创意是不可为的。可为而不作为,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常识缺位使然。中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认识片面。当今的中国基础教育不能离开应试的现实背景。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就是认识的片面。我们谈课程改革可以理直气壮,但完全不必说到应试就觉得理屈气短。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考试,考试本来就是检测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手段。既然考试是现实存在的,就必然会有应试的指导。作为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是理所当然的;作为学生,学会应试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我们必须追求多读、善思、勤写的作文教学之道,但也不必摒弃写作技巧、升格导航、高分秘籍之类的应试指导之术。作文大树的生长,需要依赖多阅读、多积累的“土壤”,依赖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阳光”,依赖丰富思想、激活思维的“雨露”,也需要辅以写作常规传授的“浇水”,辅以应试技巧指导的“施肥”。乐于阅读、勤于思考分别像作文大树的树根和树干,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分别像作文大树的树枝和树叶,树根、树干固然重要,但树枝和树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么舍本逐末,要么求本弃末,这是认识片面使然。
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多数学生因繁重的学业负担及巨大的考试压力而无法大量地阅读、“不愿意自由地表达”的“作文之痛”。面对应试的现实,作者“看清应试作文的真面目”,理直气壮地表达要“戴着锁链跳舞”“我爱套路”的心声。如果说自由作文是深山里的大树,主要依赖适合其生长的自然环境,那么考场作文就像苗圃中的树木,需要园丁的培育呵护。所以,基于应试的考场作文,需要语文老师的指导点拨,可以根据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以福州市首轮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中考作文题目(请以“语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为例,我们可做如下应试指导。
1.作文命题意图“解密”。
“语文”这一话题,没有任何审题障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既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又有较大的选材空间,可让学生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从容表达自己的认识、思考、情感、体验。经过三年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洗礼,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明显变化——从枯燥无味的字词句篇、语逻修文,到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人生世界;从题山题海中的艰难跋涉,到名家名篇里的徜徉陶醉;从课堂上你讲我听的恹恹欲睡,到伙伴们合作探究的跃跃欲试;从“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愤怒谴责,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语文”的由衷赞叹。生活是一本大写的语文书,语文是多彩生活的缩微本。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丰富经历,学生无须从记忆中搜肠刮肚。回眸语文学习生活的阴晴雨雪,感受语文学习经历的酸甜苦辣,学生可叙自己语文学习之事,可议如何学好语文之理,可抒喜爱语文学习之情。
2.基础等级达标“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作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考作文要拿到基本分(48—54分),除了达到“符合题意、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等要求外,还有一条必经路径——“坦露真心,书写真情”。许多考生看到“语文”这一话题时,觉得太面熟了:学语文,写语文,何难之有?于是乎会心一笑,匆匆下笔,一挥而就,自以为胜券在握,其实不然。考场作文不仅要记录生活,还要表达思想,抒发真情,“感人心者在乎真”。考场作文要能够打动、感染阅卷老师,只有真实的生活、具体的描写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心真情。“语文”这个话题给每个考生较大的选材天地、思维空间和立意自由,免除了“无米之炊”的烦恼或“无病呻吟”的尴尬,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信“笔”拈来,天马行空,而应选取对自己触动最大、体验最真切的生活经历来落笔,让真情自然流淌。当然,我们不强求作文的素材必须实有其事,真有其人,作文的内容借助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虚构或展开合理想象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必须真有其情,实有其感。一些考生为了拔高思想、提高立意,写学习语文,就一定要拔高到语文对“我”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对“我”的生命有多大的价值,从而给人头重脚轻、事真情假的感觉。考场作文可以以小见大,但“大”不是贴上去的标签,也不是喊出来的口号,不能因“大”失真。写真事、显真心、抒真情,是拿足中考作文基础等级分数的必由路径。
3.发展等级升格“导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作文教学的第二目标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中考作文要取得高分甚至满分(55—60分)的优异成绩,必须力求独辟蹊径,写出新意。“语文”这一话题,对所有考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而写熟悉的生活容易雷同,缺乏新意,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懒于比较,疏于思考。由于语文学习的经历太平常了,所以觉得找不到新颖的素材和新奇的感觉,对繁多而熟悉的素材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深层次的思考。二是囿于俗套,急于求成。有了许多亲身经历的生活素材,就不假思索地按常规套路去写,不善于寻求、挖掘新奇之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肯定拿不到高分。考场作文怎样才能独辟蹊径、写出新意呢?首先,要善于对熟悉的写作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变得“陌生”一些,挖掘出别人未曾挖掘过的内涵,给人别有洞天之感。例如,语文学习,不仅是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不仅是朗读诗文的抑扬顿挫,还是阅读时如品一杯清茶,茶叶在杯中沉浮,如品一篇文章,情感在文中沉浮。一个故事,折射出一种生活;一首小诗,蕴含着一种艺术。语文学习,就是享受一种艺术的生活,欣赏一种生活的艺术。由此可见,尽管是司空见惯的素材,但如果能够经过比较、思考,拓展材料的广度,钻探材料的深度,就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内涵。其次,要善于选取与众不同的角度,突破思维定式,追求标新立异。例如,多数考生会从正面描写语文学习的乐趣,我就换个角度描写学习语文的烦恼;多数考生会从正面赞美语文的美妙神奇,我就换个角度抨击语文被扭曲、异化而变味的弊端。此外,精心打造语言亮点,巧妙运用悬念、抑扬、渲染、烘托等写作技法,从而增强表情达意的力度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这也能让考场作文独辟蹊径,写出新意。
青年诗人和语文教师的双重角色,构成了这本书的两大特色。其一是有诗意。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精品,诠释自己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独到见解,解说自己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独特领悟,引领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作文的章法技巧,感悟写好作文的道理。全书40篇文章之间,虽然没有严整的体例架构,也没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但是隐藏着“阐明文学创作与初中作文既不相同又可相通”的思路,弥散着诗歌含蓄而又洒脱的意味。《死了都要写》《多一点耐心,等鱼上钩》等篇目,洋溢着诗歌强烈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随意罗列的文章,杂感、漫谈式的文笔,透露出诗一样的跳跃和灵动。其二是接地气。作者独具只眼地搜集福州立志中学的学生习作,这些例文贴近绝大多数初中孩子的作文水平,原生态,接地气。书中对学生习作精心的批改、精到的点评,闪烁着作者作文教学思想的火花,凝聚着作者作文教学实践的心血,既是指导初中学生写好作文的鲜活范例,也是初中语文老师教好作文的优秀样本。书中类似于教育叙事、教学札记、写作漫谈的体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阅读口味,也远比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更朴实、更务实。作者脚踏初中作文教学的厚实土地,眼望初中作文教学的“诗和远方”,为广大师生呈上一部独具特色而切实有用的初中作文校本教材。
有才作文,文思泉涌,文采斐然。
作文之树,枝繁叶茂,诗意盎然。
吴友财,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中学语文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峡诗人》副主编。著有诗集两部。
◆推荐序一 闽派语文的新收获 / 1
◇推荐序二 青年诗人和初中作文亲密牵手 / 4
◆推荐序三 用心,方显得有担当 / 11
◇作文之痛:学生不愿意自由表达了 / 1
◆看清应试作文的真面目——巧工之器 / 6
◇作文不等于文学 / 10
◆文学乃作文之母 / 19
◇解开写作文的死循环 / 40
◆我爱套路 / 46
◇戴着锁链跳舞 / 52
◆从记录生活到超越生活 / 60
◇写作的野心 / 72
◆作文之树 / 81
◇让妈妈先走开一会儿 / 93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 98
◇这是一篇我想给满分的作文 / 115
◆多一点耐心,等鱼上钩 / 120
◇要学会“一刀三断”/ 125
◆让自己变“笨”一点 / 133
◇作文不好的原因是你拼音不好 / 141
◆死了都要写 / 147
◇不要忘了听众 / 154
◆爱是天上掉下的礼物 / 160
◇“朝花”不妨“夕拾”/ 167
◆把作文写长 / 173
◇此时有声胜无声 / 184
◆新瓶装旧酒 / 192
◇镜子的两面:差作文的背面是好作文 / 201
◆你只有 29 秒被审视的时间 / 208
◇多写无用之文 / 213
◆柱子断了,天就塌了 / 220
◇不要低头走路 / 229
◆大题小做 / 237
◇不妨掉一掉书袋 / 243
◆落好最后一锤 / 251
◇养成两个好习惯 / 257
◆写好那个小小的 “我”/ 264
◇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是没有结尾的 / 270
◆一步一脚印 / 276
◇多说两句,别人就信了 / 286
◆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 / 292
◇三思而下笔 / 297
◆作文之路要越走越宽 / 309
◇后记 /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