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视野下的国家治理 思想理论资源与中国经济治理实践/国家治理丛书
定 价:60 元
丛书名:国家治理丛书
- 作者:刘敬鲁 著
- 出版时间:2017/9/1
- ISBN:9787100140690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中图法分类:D630.1
- 页码:29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是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思想理论资源和当今我国经济治理实践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包括国家整体治理的价值思想,现代组织管理的哲学理论,一般管理的哲学问题,当代中国经济治理实践的价值选择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以德仁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尤其是桑德尔与罗尔斯在国家治理的价值问题上的尖锐争论,现代重要管理哲学思想家谢尔登、福利特、麦金太尔、科克比对组织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的多维思考,在一般管理维度上所需处理的辩证法和价值冲突问题,深入考察了我国经济治理实践的重要价值选择,包括我国经济制度的价值目的、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局限、我国实行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我国国有资源制度的公正安排等。这些成果对于当今我国国家治理的改革和完善,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参照考量意义。
导言
国家治理是人类社会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所不断进行的重大实践过程。在当代中国,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已建成为一个事关民族振兴的重大时代任务。要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而这只有通过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国家治理的实实际课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才能做到。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治理是广义的,包括统治和管理两个方面。治理的这种内涵,主要不是来自这一概念的逻辑语义,而是来自人类国家治理历史的赋予。这从根本上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分析从古至今的中外国家治理实践,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从这一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治理与管理的区别的讨论,主要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由此来思考国家治理的内容层次,它既包括社会整体层次的治理,也包括一个社会中各种微观组织层次的治理或管理,特别是经济方面的企业组织的治理或管理。无疑,微观组织层次的治理由于具体环境的富于变化而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而且更易受到组织管理者的主观特征的影响,但从根本上看,微观组织的治理是由社会整体的治理方式所决定的,因而总是一个国家的治理实践的构成部分。
在这种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方面,中外各民族的历史不仅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而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这些实践经验和思想理论,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治理制度来说,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重要资源,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借鉴意义。
仅就思想理论资源来说,如果我们主要关注中国和西方的国家治理思想的话,那么它们对于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所形成的国家治理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以中国古代社会情境为基础,以自强不息、统一和谐、社会优先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理念背景,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的变革进程。显然,要想成功地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的改革目标,就很有必要对于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深入反思。西方特别是西方现代以来的国家治理思想,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特定历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内容特征与合理性,无疑,它主要适用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改进来说,也有许多值得认真分析、参考和改造的方面。
同时,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在本质上都是现实性的,都是实际地处理一个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治理,除了需要充分借鉴以往的思想理论资源之外,还必须直接面对和深入研究这个国家的现实问题,形成新的国家治理理论。因此,就我国国家治理的改革和完善来说,只有全面深入思考当今我国的国家治理实践,创造出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正确的治理理念,才能顺利指引我国国家治理的改革完善过程达到预定目的。
本著作是对我近年来关于中外某些重要思想资源和我国国家治理现实的某些领域所作思考的记录。在思想理论资源方面,多数篇章是对西方现代以来一些学者关于国家治理和组织管理的哲学研究的思考,包括对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尤其是桑德尔与罗尔斯在国家治理问题上的争论的分析,以及对现代几位重要管理哲学家的组织管理理论的讨论;另有两篇是对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的国家治理思想的初步思考。在现实实践方面,则主要是关于我国经济治理问题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局限、我国经济制度的价值目的、我国实行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相互平衡、我国国有自然资源制度安排等问题的探讨。
本著作的成果虽然是针对国家治理这一宏大主题的,但并不是专题形式的探讨,而是对诸多散论成果的组合。当然,我认为,这种形式的著作成果,应有其不同于专门著作的学术价值。
在本著作的结构方面,依据我上面对治理的广义理解,同时,结合我以往对国家治理进行思考所形成的多方面成果,我把本著作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国家整体治理的价值思想,现代组织管理的哲学理论,一般管理的哲学问题,当代中国经济治理实践的价值选择。
本著作的内容所讨论的国家整体治理、组织治理和中国经济治理实践问题,绝大多数属于价值问题,因而本著作的分析视野也主要是价值性质的。这也是本著作取名为“价值视野下的国家治理”的原因。
刘敬鲁,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管理哲学、经济哲学、现代西方哲学。1998年4月—1999年2月由“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资助,赴英国威尔士大学研究欧盟的决策体制。主持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多项基金课题。出版《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修订版)、《人?社会?文化》、《经济哲学》、《西方管理哲学》、《现代管理重大问题哲学研究》等著作,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学术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导 言......................................................................................................................................1
第一编 国家整体治理的价值思想
第一章 孔子国家治理思想的结构论分析及现实借鉴意义...............................7
一、国家治理的方向坐标:导之以德...............................................................8
二、国家的秩序维系:礼主刑次......................................................................12
三、实现民众基本生存:富之庶之..................................................................15
四、导之以德、礼主刑次、富之庶之的结构关联.....................................19
第二章 孟子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22
一、性善论—对于人性之价值事实的认定.............................................22
二、性善论的社会共存价值意蕴 .....................................................................29
三、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33
第三章 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研究的两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39
一、国家治理研究的共同善目的理论.............................................................39
二、国家治理研究的权利正义理论..................................................................46
三、两种国家治理理论的局限与意义.............................................................53
第四章 西方公民社会理念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有限意义........................57
一、公民社会框架与我国社会管理的部分相关度.....................................57
二、公民社会价值理念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有限适用性..................61
三、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实质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非实质意义.........66
第五章 桑德尔和罗尔斯在正义与善问题上的对立以及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70
一、在正义与个人善观念的关系问题上的对立..........................................70
二、在正义与共同善的关系问题上的对立...................................................79
三、双方对立的本质及一种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83
第二编 现代组织管理的哲学理论
第六章 整体思维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凸显及其知识论定位........................93
一、从科学管理理论的有限整体思维到社会合作理论的整体视野...........................................................................................................93
二、关注组织与环境的整体历史关联...........................................................104
三、现代管理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的知识论定位........................................114
第七章 谢尔登对管理的科学与人文维度的创造性探索及其现实意义......118
一、对管理哲学的理解.......................................................................................118
二、管理的人文维度与科学维度....................................................................121
三、工业管理所承担的人性与社会性内容.................................................125
四、工业管理对共同体和工人的社会责任.................................................128
五、工厂的劳动力与生产管理的伦理要求.................................................133
六、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135
第八章 福利特的企业管理的融合统一理论.......................................................142
一、企业管理的根本检验:企业成为融合的统一体..............................143
二、组织内部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愿望融合.............................................147
三、管理者与员工的权力共在:权力融合.................................................150
四、理论内容和价值取向评价.........................................................................156
第九章 麦金太尔对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批判...................................................160
一、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情感主义本质......................................................161
二、管理的“有效性”概念的道德虚构性质.............................................169
三、管理的有效性在道德或价值上并非中立.............................................176
第十章 科克比对企业管理的规范论分析............................................................182
一、彻底的规范视角............................................................................................183
二、彻底规范视角下的企业和领导者...........................................................187
三、领导人员需要具备的美德.........................................................................190
第三编 一般管理的哲学问题
第十一章 管理的多维辩证关系...............................................................................199
一、对组织成员个体的管理:整合、凝聚个体的力量为组织
整体的力量.....................................................................................................200
二、对组织的人际对象的管理:管理他人与管理自己的统一...........205
三、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处理:对环境的适应、借助和改变...........208
第十二章 管理所关涉的人的问题..........................................................................213
一、人性管理问题.................................................................................................213
二、利益关系管理问题.......................................................................................216
三、价值观管理问题............................................................................................220
第十三章 共同体生活中价值冲突的正确管理...................................................225
一、共同体生活中价值冲突产生的必然性.................................................225
二、共同体生活中价值冲突正确管理的普遍原则...................................228
三、不同性质价值冲突正确管理的具体原则.............................................231
第四编 当代中国经济治理实践的价值选择
第十四章 我国经济制度安排的价值目的............................................................237
一、经济制度何以具有价值目的....................................................................237
二、我国经济制度构成要素各自的价值目的.............................................241
三、我国经济制度的整体价值目的................................................................245
第十五章 市场经济自由的限度及制度调节.......................................................249
一、市场经济自由的本质内涵与历史形态.................................................249
二、市场经济自由的共时性限度:经济平等与社会整体发展...........252
三、市场经济自由的历时性限度:历史存在的非永恒性 ....................255
四、市场经济自由的制度调节.........................................................................257
第十六章 国有资源产权的完善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260
一、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历史辩证关系.............................................260
二、我国国有资源产权安排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265
三、国有资源产权的公正安排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69
第十七章 我国实行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273
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之间的三种可能关系........................................273
二、我国当前经济平等相对经济自由的滞后状况...................................277
三、我国实行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历史合理性................280
参考文献...............................................................................................................................285
后 记..................................................................................................................................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