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国际性学科。该学科原始资料涉及的语言文字特别多,研究者也遍及世界各地,不用说论著也多数是用他们的母语写成的。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学者往往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其成就也各有千秋,均有不可取代的参考价值。除了一些专门的语言学家外,一般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语言,从而充分利用这些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适用于一切学科,但对于欧亚学研究来说尤其不可或缺。
显而易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翻译,依靠一些研究者付出艰苦的劳动,利用自己精通的语言,为不熟悉这门语言的学者提供值得参考的资料。对此,我们首先会想到厚重的或自成系统的专著,这当然是学术翻译的主要努力方向,但这显然不够。一些重要的论文只是以单篇的形式存在,一些刚发表的文字还来不及结集,而这恰恰是每一个企图站在前沿的学者不能不认真对待、及时注意的。于是,我们这本小小的刊物便自告奋勇,挑起这副并不轻松的担子。
由于篇幅、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只能挑选我们认为较有价值的或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我们希望推介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不排斥一些发表时间较早但依旧给人启迪的作品。若非情况特殊,我们会尽量保持原文的完整性。不言而喻,译文的信、达、雅,将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应该指出,我们寄予这个小小的刊物上的理想,并不仅仅是成为攻玉之石。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劳动,让国际欧亚学者体会到中国学者对他们研究成果的尊重和热情,使他们转而更加关心中国的欧亚学研究,进而为开展欧亚学的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向的借鉴毕竟还是消极的,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合作必将成为潮流。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本刊成为一座桥梁,起到一种促进沟通和理解的作用。
2014 年7 月10 日
欧亚地理背景 / 1
罗伯特·塔斐(Robert N. Taaffe)著 蓝琪译
欧亚草原游牧政权的出现与成熟
——精英封堆的发展与衰落 / 25
林俊雄(Hayashi Toshio)著 卓文静、刘文锁译
斯基泰野兽风格艺术与洛雷斯坦青铜器艺术 / 60
Г. Н. 古洛奇金(Г. Н. Курочкин)著 孙危译
考古学与对5—8 世纪日耳曼社会史的研究 / 93
海科·施托伊尔(Heiko Steuer)著 周芝雨译
论萨曼王朝的起源问题 / 106
Ш. С. 卡莫利丁(Ш. С. Камолиддин)著 粟瑞雪译
薛延陀考 / 144
夏德( F. Hirth)著 陈浩译
“大中央辽契丹国”考 / 153
康丹(Daniel Kane)著 康鹏译
“知己知彼”:中世纪俄罗斯对金帐汗国之熟知 / 180
查尔斯·J. 哈波林(Charles J. Halperin)著 沙慧心译
一座已消失的恺加时期埃里温城堡内的清真寺
——19 世纪早期的建筑与认同,及伊朗与地方的建筑传统 / 206
马库斯·里特尔(Markus Ritter)著 俞雨森译
《梨俱吠陀》的历史背景 / 251
米歇尔·维策尔(Michael Witzel)、后藤敏文(Toshifumi Gōtō)著
刘震译
丝绸之路上的拜占庭钱币 / 262
史葆恪(Bart·omiej Sz. Szmoniewski)著 李鸣飞译
评蒙译《圣武亲征录》 / 282
亦邻真著 曹金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