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精准就业要以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行业标准和专业对接,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作用。推行精准就业要建立质量意识和营销意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全过程融合,提高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度,减少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工作搜寻成本。加强分层分类指导,细化就业服务措施,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精准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以就业质量和数量为指标,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精准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最终实现人与职的好匹配,增强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精准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是实现新形势下大学生高效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必要保障。精准即“非常准确、精确”的意思,针对具体的事项而言,精准既可以是目标、原则,也可以是方法、手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它已逐渐发展为现代营销、现代治理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目的是解决扶贫工作靶向不清晰、工作内容模糊、工作效果不明显、评价不准确的问题。实际上,大学生就业工作和扶贫工作一样,都是民生工程和希望工程,二者的作用和发展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很多地方可以融通借鉴。2015年1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以“精准”作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要求,主要做好“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奠定了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雏形。201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大力拓展服务内容”“确保信息安全”五个方面的更为具体的要求。这是第一次专门以精准就业为主题下发的文件,对于之前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提出的“精准”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拓展,范围覆盖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方面,明确了新任务,深化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这种要求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了政策、技术、平台的支撑,让大学生精准就业更加现实。
大学生精准就业要以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行业标准和专业对接,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作用。推行精准就业要建立质量意识和营销意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就业全过程融合,提高供与需的精准匹配度,减少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工作搜寻成本。加强分层分类指导,细化就业服务措施,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精准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以就业质量和数量为指标,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精准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最终实现人与职的最佳匹配,增强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张科,乐山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近年在《中国青年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高中生涯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参与编写《90后大学生色彩》等多部作品;主研和参与的教育教学成果获省政府二等奖两次。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分析
第一节 国内就业问题与趋势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阐释
第二章 就业理论回顾——从古典就业理论到精准就业理论
第一节 古典就业理论
第二节 现代就业理论
第三节 营销理论与精准就业
第三章 精准识别认同
第一节 识别认同就业环境
第二节 识别认同就业主体
第三节 识别认同用人单位
第四节 识别认同新就业趋势
第四章 精准教育指导
第一节 教育指导以人为本
第二节 精细设计教育指导
第三节 创新创业教育为就业教育指导赋能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植根
第五章 精准管理服务
第一节 精准管理服务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精准管理服务的构建思路
第三节 高校精准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第六章 精准就业评价
第一节 精准就业评价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精准评价指标的建构
第三节 第三方评价及其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