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论语》共 20 篇,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44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注重修身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最重要的文献。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 551 年 ~ 前 479 年),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祖为商后宋国贵族。孔子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司职吏(管理畜养),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但不为时君所用。遂归鲁著书讲学,编订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文化典籍。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孔子享寿 73 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边上(今孔林所在地)。弟子服心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孔子儿子名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著《中庸》。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儒家学问是对古圣先王文化道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孔子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推行仁道,希望能建立大同之治,“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历朝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后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和“德侔天地,道观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推崇,是对一代圣人一生最好的评价。
《论语》成书的时期正值礼崩乐坏的东周乱世,社会无序,天子失位,五霸僭越,诸侯兼并,臣弑其君、家臣弑大夫的情况时有发生。孔子目睹当时社会乱象,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的上古(尧、舜、禹)时代,很是向往。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先王之道,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敬天爱民、广行仁政的教化,实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乐、社会和谐的礼乐文明。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当太宗赵匡胤问及时,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足见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此本《论语》注译本,注释部分主要参考的是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一书,且多有引用。在近人对于《论语》的研究中,此书堪称集大成之作,值得学习。至于白话语译,虽经反复修改润色,也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论语》的参考。若要深入学习,还需参照注释,反复读诵,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方能受用。
至于读论之法,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古人特别着重于“学问贵在变化气质”,而实现气质的变化,要“先跳进去”然后“再出来”,即在学习中要把教材当作剧本,自己则成为剧中主角,不仅读诵受持,更主要的是为人演说。“经典就是生活”,真正学习经典,应当有一种承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谈玄说妙,它不仅仅是圣贤人的生活,也可以是我们的生活。要让大家看到圣贤文化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生起对圣贤经典的信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我辈学人知行合一、解行相应、演绎经典做起。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知书,是一家优质的图书策划机构,已制作图书上千种,其中超过5万册发行量的近百本,10万册的50余本,50万册以上的1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