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胡从经先生是一位对中华文化在境外的弘扬有重要贡献的学者,他在香港从事文化工作时创办的《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在联合国首届世界信息峰会上荣获“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胡从经先生同时也是一位拥有众多“宝贝”的藏书家,一位近现代文学史,尤其是香港近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他在本书中不仅分享了他与众位硕儒一道创立《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的宝贵经历,也分享了他的藏书趣事和他对近现代文学的研究心得。
本书记述名人佚事,纪实性强;文风质朴古雅、清俊沉稳,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非凡的见识与学养;文思巧妙,寥寥数语,源自本心,毫无矫饰。书稿中还配有多幅珍贵的照片、书影等,图文并茂,更为生动。本书能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硕儒先贤、更深入地品评香港文学及领略海隅之地的风物。
本书属“煮雨文丛”第四辑之一种。“煮雨文丛”第四辑延续了前三辑的风格,辑集谢其章、柳向春、艾俊川、胡从经等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随笔,涉及书话、古籍、古画、古玩、文史、大学者等内容。这些著作文化气息浓厚,阅读轻松,是广受欢迎的闲雅之书。
小 引
鲁迅在致赖少其的书简中曾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少其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他将我的陋室额曰“柘园”,诚如其所注明的取“柘”的“一木一石之意”,其中当然也寄寓了前辈对后学者的勖勉与希冀。我在1982年出版第一本书《柘园草》,于今已30多年了。
我是一个读书人,夸张一点说即所谓学者,然而愧对师长期冀的是,由于资质鲁钝,加之生性怠惰,学术成果是异常瘠薄的,却也未忘做“一木一石”的初心,努力尝试填补若干领域的空白。但这并非易事,只能奋力为之。譬如说,中国小说史学经梁启超、黄人、鲁迅、胡适等的倡导,在20世纪上半叶即云蒸霞蔚,遂成显学,然而直至世纪末仍未有关于此学科的学术史的出现,不佞不揣谫陋,历20年的资料积累,写成《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被前辈与侪辈学人誉为“开山之作”,虽然自觉汗颜,却也心安理得。又如鲁迅研究更是大热门,著作之多汗牛充栋也不足以形容,炒冷饭也没意思,我切入的角度是想探究鲁迅与中国新文化的关系,题目得到了鲁迅的学生和战友—多位前辈学者的认可,茅盾先生亲自题署:“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我从理论概括与实证研究两方面入手,历时多年方才交卷。再如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我曾主持国家重点资助项目—“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我不敢夸口有多大的成就,但绝对是用力最勤者之一,编集有《爝火集:中国左翼文学论丛》。还有早年也曾致力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第一篇有关论文就是经阿英、唐弢二位推荐给《文学评论》发表的;还用一本20万言的《晚清儿童文学钩沉》驳诘了中国儿童文学起源于“五四”的错误论断,雄辩地证明了早在晚清儿童文学已蔚为大观。
上世纪90年代,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授,担任外国高级进修生和本国研究生导师,有一个安定的、充裕的研究环境。衔命赴港从事文化回归工作,学术生涯基本上中断了。感谢金庸先生“查良镛基金”的资助,使我有条件在港大图书馆读了两年的书,为拟写的《香港文学史》搜集了不少资料。在汪道涵、周南、董建华诸先生的关注、支持下,倡议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院,饶宗颐、方心让、李业广等先生对创院出力尤多。在香港这么多年,我就主要干了一件事,就是策划和创建了一个大型文化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当然,这个网站之所以能建立主要是依靠香港特区政府,仰赖董建华暨李业广、方心让等理事会诸先生的无私参与,以及李兆基、邵逸夫、胡应湘等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输。我这个总编辑就是一个干活的,但我是殚精竭虑想把这事干好,仍葆有“徽骆驼”那股犟劲。我为网站设计了18个系列、300个专题,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范畴,企图为受众提供一个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全息图景。动员与组织了海内外数百名第一流学者投身斯役,保证了网站知识的准确性和学术的权威性,说句不客气的话,她的专家团队非国内任何一项文化工程所可比拟。网站甫建成当年,就在联合国首届世界信息峰会(有60多位国家与政府首脑与会)获颁“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我在日内瓦打越洋电话给汪老报喜,他老人家连说:“好呀!好呀!从经,好好干!”
我之所以絮聒这些往事,是自己心头郁结日久,因为赴港虽然仍从事文化工作,但已与自己的专业绝缘,基本上中断了自幼痴迷的学术生涯。人非草木,岂能忘情,如果留在上海,至少可以再写十本专著,多年累积的资料足够我挥洒。但古语诲导:忠孝难全,鱼与熊掌岂能兼得?!谨记乡前贤胡适先生所言:“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放弃学术研究,致力文化弘扬,也算做出了一些成绩,没有辜负恩师“为国家做点有益之事”的叮咛。
虽然书写的少了,但对已逝的岁月并不特别惋惜,因为我做了该做的事,了却了难抑的家国情怀。袁行霈教授认为我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我问为什么?他说你本分、善良、有亲和力,加之你比较超脱,无门户、派系、畛域之分,所以能感召、团结那么多不同领域的学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也许是吧,对那么多前辈与侪辈的耆宿硕儒热诚关注与支持我的工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激!对已经作古的季羡林、饶宗颐、查良镛、冯其庸、罗哲文、陈原、王元化、金维诺、汤一介、徐中玉、钱谷融、章培恒、林非、王树村、金秋鹏、梁披云、姜彬(天鹰)、陆耀东、陆谷孙诸先生寄以无限的哀思。
居港期间,忙迫的工作不允许你有时间、精力从事系统、完整的课题研究,但积习难改,忙里偷闲也间或写点文章,或应朋友邀请作点命题的论文,如东京的亚洲鲁迅研讨会、韩国的汉学会议、中国台湾的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许嘉璐先生主持的历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等;或应报刊之邀写专栏文字,过去曾为倪子明先生主持的《读书》写过《禁书经眼录》(连载),为董桥、黄俊东先生主编的《明报月刊》写过《东瀛访稗录》(连载),当时曾给香港多家报告写专栏,诸如《星岛日报》《明报》《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天天日报》等,栏目则有《大千一芥》《视野纵横》《柘园蔓草》《平山堂札记》《书鱼絮语》等,每日一篇,风雨无阻,倒也是练笔的好机会,每个专栏的篇幅有规定,有的是千字文,有的则是三四百的“豆腐干”(指在报纸上所占版面),专栏的文体很自由,抒情叙事,嬉笑怒骂,皆无不可,但我这人做事顶真,即使“报屁股”文学,也尽量精心结构,或缘事而发,或即景抒怀,总想不要糟蹋那方寸之地。
这本集子收的大多是南迁海隅后所写文字,厘为四辑,试述如下:
“学人印象”乃是对硕儒、师长乃至前贤的印象式速写,也有对侪辈友朋所作的简约素描,纸短情长,撷取的仅是吉光片羽,然而源自白心,并无矫饰。
“香岛文踪”皆为有关香港文学史的札记,曾编纂《香港近现代文学书目》,并拟写《香港近现代文学史》,后者唯有待于时日了。
“夜读偶记”亦文如其题,全系灯下所作的一些读书笔记。我尝言喜读九流三教之书、荒诞不经之典,就中文章也反映了我的读书范围是很驳杂的。
“海隅随笔”系南迁海隅后所作杂文与散文,以及兴之所至的小考证之类。后附有一组有关《灿烂的中国文明》网站的文字,为我付出如许心血的文化工程留一些记录。
集中文字芜杂谫陋,无甚可观,但或可反映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读书人的求索轨迹,倘若有蒙青睐,则幸甚。
胡从经
2018年3月25日
芃儿生日,于京华
胡从经,安徽徽州人,祖籍寿州凤台。学者,作家,藏书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大学哲学(文学)博士。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香港演艺学院客座教授等。中国文化研究院创院执行院长,大型文化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总监兼总编辑(该网站荣获联合国颁授的“世界最佳文化网站”大奖)。现任中国大文化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榛莽集——中国现代文学管窥录》《爝火集—中国左翼文学论丛》《芃草集——中国儿童文学史漫笔》《鲁迅与中国新文化》《柘园草》《晚清儿童文学钩沉》等,编纂有《简素情殷——胡从经师友鱼雁录》《历史的跫音——历代诗人咏香港》《香港近现代文学书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