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我,你能否舍弃成功?
为了爱情,你能否抛下财富?
他做到了A。
她做到了B。
那么,A+B一定等于幸福人生吗?
这个故事貌似同作者多年前一段工作经历有关,其实,不过是借此虚拟了某一类人的精神传记。
它貌似写到了选择,呈现的也许是迷茫。
它貌似拷问了爱情,真正指向的却可能是理想。
十余年前,我曾以某杂志社记者的身份,去全国各地采访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尤其是一些著名私企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然后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晾晒给即将自主创业或进入职场的年轻读者看,以供借鉴或拷贝。
我那时就洞察了这项工作的荒谬性,因为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更重要的,真正有效力的必杀技往往是当事人忌于传授或耻于示人的。不过此类稿件对期刊的声誉和发行量具有强劲的推动力,我们的杂志一度成为全国最著名的青年期刊之一,我也借出差之便探访了一些心仪的城市和朋友。
这项工作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望是何其惊心动魄,而大众对成功的解读又是多么偏狭,就像有人调侃的:什么叫成功,不就是赚很多钱并让很多人知道嘛。
坦率地说,自小到大,头脑清醒时我从未垂涎过这样的成功。我一直确信,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表征。一个人人想当诗人的社会肯定是病态的,同样,一个人人都以发财为终极理想的时代肯定也是问题不小的。
随后的一段经历,更加强化了我这一看法。那时我刚荣升为父亲,出于以自我牺牲的实际行动对女儿负点责的心态,我抱着赚够几百万就回归的心态,转行到广东一家著名家电企业的总裁办工作。因有朋友引荐和指点,加上总裁办主任的欣赏与宽容,我的工作算得上顺利和愉快。
多年后的今天,我还时常想起总裁办主任谦和温暖的笑容并关注着他的动态,我家买的各种电器也基本是那个企业的牌子。我常对人说,中国的企业如果有一半能像我待过的企业那么务实,我们的经济就不会有太多泡沫,大众的仇富心理也不会如此严重。说白了,这家企业的总裁、副总裁和一大批职业经理人修正了我过去对商人的偏见,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优秀最守规矩的企业家群体。
但是仅仅坚持了半年,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个中原因,曾有一些朋友和媒体问及,对朋友我戏称不习惯每天穿西装扎领带;对媒体我说过,广东没有春天和油菜花,我只愿过四季分明的日子。后来,我还曾写《逃亡与回归》《向日葵下的爱人和女儿》等文章正式地表明心迹,不过这些答案似乎并不让大家满意,个别对我有敌意的熟人甚至在背后议论:有能力混下去怎么会走回头路?!我渐渐地明白,我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宏大的篇幅和更具俯瞰意味的高度来面对质询。
这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需要破解的命题。
近十年间,我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些以命搏钱的企业精英说:等我赚到了多少个亿,我就全身而退,带着最爱的人周游列国。以命搏权的政界才俊常说的则是:一到退居二线的年龄,我就裸退到底,回到老家的乡下,门前栽花,屋后种菜。
范晓波,江西鄱阳人。1970年生,做过教师、报社记者、青年期刊编辑、企业文化经理等职业。现居南昌,任《星火》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上海文学》《诗刊》《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等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作品入选一百余种文学选集和年选。
曾出版散文集和长篇小说多部。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第五届谷雨文学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