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是新时期中国伦理学的重要起点,构成了中国伦理学界近四十年来的主要脉络和优良传统。许多前辈为此付出毕生努力和心血,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观点和理论。在国际学界,也有一大批重量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伦理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贡献知识命题,刻画学术坐标。
为此,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3位在该领域有着专门研究和突出贡献的顶*学者,通过面对面等形式同他们进行访谈。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问题和未来趋势展开,旨在反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脉络,展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亮点,刻画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未来时期的路径选择,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形成自我风格、走向纵深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学术坐标。
编辑推荐:
作者们在世界范围内精心挑选了13位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着专门研究和突出贡献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访谈。
他们是:
4位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有开拓之功和奠基之功的前辈学者:
(1)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希仁教授;
(2)中共中央党校的宋惠昌教授;
(3)湖南师范大学的唐凯麟教授;
(4)中山大学的章海山教授。
9位来自不同语言和学术传统、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专家:
(1)英国肯特大学戴维· 麦克莱伦教授
(2)英国肯特大学肖恩· 塞耶斯教授
(3)英国牛津大学乔纳森· 沃尔夫教授
(4)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艾伦·伍德教授
(5)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罗德尼· 佩弗教授
(6)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理查德· 沃林教授
(7)美国纽约新学院阿格妮丝· 赫勒教授
(8)俄国莫斯科大学阿列克桑德拉· 拉津教授
(9)日本一桥大学加藤泰史教授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气象。新的气象不但需要改革者与实业家的稳扎稳打,更需要知识界与理论家的自信自觉。新的时代目标不仅关乎当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同样也关乎当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创造。对每一位中国伦理学人来说,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都需要反躬自问:我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才可以有助于促成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基本实现?我们究竟又应该贡献怎样的知识、理论与思想,才能够使我们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
毫无疑问,在诸多可供选择的答案中,一种承接历史脉络、面向世界舞台、回应经典问题而又立足中国现实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将成为我们理应优先考虑并认真对待的选项。这既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有关,也跟整个中国伦理学界的发展大势相联。因此,梳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线索,探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范式,开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崭新篇章,已然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学人的一项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学术责任。
一
任何人都难以否认,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资源,但任何人也同样无法轻易承认,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发现完备的伦理体系或理论范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迄今为止,我们依然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因此很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深度阐释。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开展思想史层面的梳理乃是进行有效理论建构的必要前提。毕竟,思想始终是历史中的思想。思想也只有在历史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真实的还原、准确的观察与有效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要想建构一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范式,梳理此前曾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样态并探究其规律,无疑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知识奠基与逻辑前提。前者的真实和准确与否,不仅决定着我们对于后者的当前认知是否合理,更决定着我们对于后者的未来延续是否恰当。
人们常常认为,若要恰当叙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必须首先恰当地界定“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可是,马克思主义近200 年的世界传播过程一再表明,试图立即对这个问题给出某种单一的回答殊为不易,甚至可能并不现实。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本身就表现为一种复杂而多样的知识光谱。其中,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伦理问题的论述,也包括他们的后继者以及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所参与的论辩。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进程,正是由这三类作者的讨论及其思想文本共同构成的复杂景观。
三者的讨论并非在同一层面展开。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来说,在面对伦理道德问题时,他们亟待直接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道德?”“人类社会何以产生道德?”“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及“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提倡何种道德?”由此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亦可称之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然而,对他们的后继者和研究者来说,情况则不同。因为,后者直面的并不是关于道德经验或道德现象的事实问题,而是马克思恩格斯业已提出的伦理思想本身。也就是说,后继者与研究者此时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不是“道德是什么”,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看法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根本任务在于,澄清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合理地引申或建构一种符合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的伦理思想范式。
可见,在这段思想史中出场的作者们(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和研究者,也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就对“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判断。其中,有的观点和判断可能是非常“稀薄”甚至“消极”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后继者和研究者在追问“何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何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答案。
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与其说它意味着在经典作家那里就已经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想范式,从而在后续历史阶段上经由不同思想家的阐释而有所变化和不断展开,不如说它是通过思想家们针对“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不断反思和诘问而建构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不是由关于同一个答案的不同形式构成的,而是由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构成的;不是共同的答案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而是共同的问题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我们不是先有了一个关于“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确定义,然后根据这条定义来梳理和描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而是(也唯有)通过梳理和描述这段思想史,亦即,考察经典作家与后继者、研究者之间充满张力的思想变迁,才逐步从不同的答案中提炼和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整合为某种伦理思想范式的。
李义天,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研究”首席专家,第二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获第二届“中国伦理学会学术成果奖”、第一届“贺麟青年哲学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马伦所所长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3部;编著4部。主持学术丛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译)文9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张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学术丛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获第二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称号。
目 录
编者前言…………………………………………………………李义天
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与文化
访中国人民大学宋希仁教授……………………………………张 霄
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访中共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王 乐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访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周强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题、历程与视域
访中山大学章海山教授…………………………………………曹康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
访英国肯特大学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李义天 张 霄
社会主义、正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访英国肯特大学肖恩.塞耶斯教授……………………………李 旸
当代平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访英国牛津大学乔纳森.沃尔夫教授…………………………齐艳红
卡尔.马克思:正义、伦理与当代世界
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艾伦.伍德教授…………………………李义天
马克思、规范理论与当代政治哲学
访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罗德尼.佩弗教授………………………李 旸
左翼思想、历史意识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访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理查德.沃林教授………………………李 旸
伦理学、现代性与马克思
访匈牙利科学院院士阿格妮丝.赫勒教授……………………张笑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逻辑与认知理论
访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阿列克桑德拉.拉津教授…………………武卉昕
尊严、公共性与物化理论
访日本一桥大学加藤泰史教授…………………………………魏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