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亲手删改后的六十四则《人间词话》原本,收录了其剔除掉的四十九则,并对原作进行注解、赏析,其中书中提及的诗词附有出处及原文,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幅与书中内容相应的国画作品更是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一部词论名著,被誉为词论界的圭臬,是一部超具影响力的文艺美学著作。作者提出境界说,这不仅是其创作原则,亦是其评价词作优劣的标准。
前言
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让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
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50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被人以口舌纷之。于是很多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他的死是殉清。
与他相关的政治是清室,但是对于清室,他在少年之时参加科举就显得很不乐意,却还是在科场坚持参加了考试。虽说为清朝之民,却不赞成清朝之政,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甚好,可惜王国维交友不慎。但罗振玉在学术上非常支持王国维,也可见王国维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正是他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交往的唯一吸引力。王国维的儿子曾经娶罗振玉的女儿为妻,但是王国维后期家里极其贫困,罗振玉的女儿居然回家居住,再不回王家。
王国维回国之后再和清室有关系已经是47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诏入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
本就看不惯清室之政,心里更不愿意从政,也不具备从政能力与野心,王国维为何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师傅呢?
除了罗振玉的关系之外,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可以用“弃中亲西——中西合璧——皈依中学——中西合璧”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识,又怎会迂腐地殉清?
也有说是因为北伐军攻入华北之前夕,正是王国维自沉的时候,他选择死是因为惧怕国民革命军。从来就拒绝党派之争,拒绝政治之伪善的王国维若是因为害怕这个而自沉的话,那恰恰说明这不是王国维自沉的理由。如果他惧怕国民革命军的迫害,那他早就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经营一个极好的人事和学术氛围,为国民革命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1927年6月的那天,已经成为一个永不可改变的、悲伤的日子,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已经很贵,要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所以在此地的人少,等到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薄薄的水铺在上面,下面更多的是污泥和烂草,他竟是被污泥和烂草堵住了呼吸而亡。一个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沉浸了漫长岁月的人,何以要用这种悲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那些口水犹如漫天黄沙,阵势虽空洞却慑人。一个学贯中西、精心于学问之人,怎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又怎会为这些世俗之事而自杀?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要以死明生?还是太钟情于一件事情,执着于一种情感,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王国维的朋友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壮美”一说。
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倾近于完美主义。他的情感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他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担心着溥仪的生死,也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曾说过:“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国有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王国维的步步退让,是让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纷争之外,他的学术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栖息地。
他曾说过:“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
人生繁杂,应以静观之。
人是无法脱离人自身这个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脱,再大彻大悟,人的欲望总是叫你逃不出这样的桎梏。
不管如何,最终都是空无——黑暗。
静安先生醉心于自身纯洁、内心的干净,所以受不了世道变迁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政府一样教王国维失望,“义无再辱”就是不愿意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坚持,正是他脱离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纯粹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观原因。
纯粹的人其实并非不敏感、无欲望,生于浊世,却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这样的心怎么会是不敏感的呢?多少纯粹的人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害怕标新立异,害怕成为滔滔口水污蔑的对象,唯恐成为大众暴力的戕杀对象。
而真正拥有了纯粹人生的人,对俗世从不低头。成就了自身作为的人,有了不凡的人生,才能在存活的岁月中有不凡的人生经验。
再读先生之遗书,无论怎么读遗书之内容,都看不出这是一位将死之人要留下来的话。语气沉着冷静,并无悲戚之意。
这死对他来说似乎是顺其自然、心安理得之事。
思自静之,生又何惧,死又何憾?
是由:王国维先生,思静而心安。
范 雅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民初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新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王国维学识广博,在史学、古文学、戏曲、美学、教育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融合中西方美学、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评鉴, 见解独到。其代表作有《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其中《人间词话》是中国词论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范雅 笔名范小雅,畅销书作家,现居重庆。已发表近四十万字,小说、散文入选《旗80后小说集》《2005年天涯年度优秀小说选》。已出版《烟花散尽在何处——情迷宋词》《她的世俗与高贵——张爱玲传》。
宋景淼 字菡之,贵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师从田源、彭小冲、王伟平、顾震岩、韩璐、卢勇。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目录
上 篇
016 第一则 有境格自高
016 第二则 真假无须辨
017 第三则 物我需两忘
019 第四则 贵在静中得
019 第五则 道法缘自然
020 第六则 实情虚景乃境
020 第七则 境于一字中
022 第八则 大小非优劣
024 第九则 境界为本也
025 第十则 气象乃诗品
028 第十一则 一池春水皱
029 第十二则 深致乃优美
032 第十三则 人正不易得
032 第十四则 神秀出国色
034 第十五则 后主之情调
036 第十六则 难为赤子心
037 第十七则 后主性情真
038 第十八则 爱以血书者
040 第十九则 开北宋风气
042 第二十则 池边梅自早
044 第二十一则 “出”字何人道
046 第二十二则 情多无处足
049 第二十三则 细雨湿流光
051 第二十四则 望尽天涯路
054 第二十五则 忧生亦忧世
057 第二十六则 灯火阑珊处
060 第二十七则 看尽洛阳花
061 第二十八则 古之伤心人
063 第二十九则 少游境凄婉
064 第三十则 秦词存《诗经》
067 第三十一则 词中诗气象
069 第三十二则 在神不在貌
071 第三十三则 唯言情体物
074 第三十四则 语妙不必代
076 第三十五则 代字不可滥
078 第三十六则 得荷之神理
081 第三十七则 和韵似原唱
083 第三十八则 无一语道着
086 第三十九则 如雾里看花
088 第四十则 “隔”与“不隔”
091 第四十一则 年命如朝露
093 第四十二则 虽高意境弱
094 第四十三则 有性情境界
096 第四十四则 豪词之胸襟
097 第四十五则 观雅量高致
098 第四十六则 同归于乡愿
099 第四十七则 是别有人间
101 第四十八则 周旨荡史意贪
102 第四十九则 水光云影远
104 第五十则 心事已迟暮
106 第五十一则 夜深千帐灯
109 第五十二则 尽在自然中
110 第五十三则 词不易于诗
112 第五十四则 难以出新意
113 第五十五则 如观佳山水
115 第五十六则 见真知者深
116 第五十七则 诗词贵自然
118 第五十八则 小玉报双成
120 第五十九则 文体尊卑论
121 第六十则 能入亦能出
122 第六十一则 花鸟共忧乐
123 第六十二则 空床难独守
125 第六十三则 寥寥数语绝
127 第六十四则 各有能不能
下 篇
130 第一则 白石之慈悲
132 第二则 张狂之微笑
134 第三则 叠韵不平仄
135 第四则 诗词之盛衰
136 第五则 天乐殊笑人
139 第六则 方回少真味
139 第七则 创作之难易
140 第八则 诗词鸣不平
141 第九则 难觅之真我
141 第十则 景语皆情语
143 第十一则 尽君今日欢
145 第十二则 境阔与言长
145 第十三则 不如言境界
147 第十四则 借古人之境
149 第十五则 谁最工长调
152 第十六则 后人不能学
155 第十七则 开通押之祖
158 第十八则 不足比容若
160 第十九则 清尊北宋词
162 第二十则 子龙彩花耳
163 第二十一则 浅论《衍波词》
164 第二十二则 论近人之词
165 第二十三则 两首《蝶恋花》
167 第二十四则 令人不能怀
172 第二十五则 陷深文罗织
174 第二十六则 画工化工殊
175 第二十七则 不乐闻此语
177 第二十八则 有词却无句
178 第二十九则 草窗玉田词
178 第三十则 不值许费力
180 第三十一则 文山之风骨
182 第三十二则 和凝《长命女》
183 第三十三则 若梅溪以降
184 第三十四则 后人群附和
185 第三十五则 词失之肤浅
186 第三十六则 友人沈昕伯
187 第三十七则 用诗人之眼
189 第三十八则 小说不足信
192 第三十九则 诗词之工拙
193 第四十则 词家有篇句
194 第四十一则 南宋俗子词
195 第四十二则 六一《蝶恋花》
198 第四十三则 不可儇薄语
201 第四十四则 词人须忠实
201 第四十五则 词集之格调
203 第四十六则 明清人论词之失
204 第四十七则 白石旷在貌
206 第四十八则 词尤重内美
207 第四十九则 诙谐与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