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是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主持、编辑的一部别开生面的史学学术史专著。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近代史学哲学、第二编近代史学方法、第三编近代史学学术成果: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第四编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考古学。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在宏观上把握了史学学术的时代变化及发展规律,在微观上展现了史学学术的丰富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进文化史、学术史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有编著学术史的优良传统,远的不说,近现代有些著名史学家就写有学术史专著。在此之前,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等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实际上也是学术史方面的著作和资料汇编。
在当代学者中,关于什么是学术史以及如何写学术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他们各有所见,从不同的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在前人的启示下,我想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学术史的看法。
学术史不同于政治史、法律史等,也不同于思想史。在思想史中含有一定学术史的内容,同样,在学术史中也含有一定思想史的素材,但这二者也不能等同,因为思想史更加偏重于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演变和发展的研究。顾名思义,学术史必须研究“学术”,而“学术”的载体主要是学术著作。著作是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还有其他形式。因此,要求学术史研究并评论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以阐明其学术意义(在学术史上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以及后来社会有什么影响)。举例来说,比如说要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需要花费精力去搜集并分析近代各个方面的史学著作(含论文),并力求对它们作出尽量公正客观的评价。很明显,如果离开了对于史学成果的具体分析,那就写不出史学学术史,
还要指出,史学学术史也不同于史学史,后者主要研究史观史书体例以及史学功能等属于史学本身的演变发展历史;史学学术史研究的方面并不限于史学本身,而且包含有各种史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估量,以及史学与其他学术成果的关系等。
史学学术史除去必须对史学成果进行分析评估以外,它还包含其他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渗透于各种史学成果之中的理论基础。其中不仅有史观,还有史学哲学、史学方法等丰富内容。关于“历史哲学”一词(或称史学哲学),在国内并未普遍采用,但在国外,从19世纪起,“历史哲学”颇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虽然在国外学术界也有异议。不过,我想:这个词是可以用的,因为它比“史观”的范围更广,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加具有抽象理论思维的深厚内容。它和“史学思想”有相同的内容,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因为它偏重于史学中哲学理论的探讨,研究史学和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等,带有宇宙观性质。但是它并非哲学教程或哲学讲义,而是史学成果中最深层次的、理论性很强的抽象思维。在史学学术史的研究中,提炼出“历史哲学”,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但是在操作方面是相当困难的,用“沙里淘金”来作比喻,也许比较恰当。
依据上述想法,我所设想的史学学术史大体上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史学成果,其二则是历史哲学和史学方法论。这两方面实际上不能分割,而应融合为一个整体。
为了使上述想法在书稿中得到体现,拟从四个方面去展开论述。第一编:“近代史学哲学”。阐述近代史学哲学与古代史学哲学的异同,说明新史学哲学理论的初步建树,并分析新史学哲学的不同体系。第二编:“近代史学方法”。拟说明近代史学方法与古代史学方法的异同,并阐述近代史学方法的几种体系。第三编:“近代史学学术成果: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拟分别说明近代对于清以前中国史的研究、近代关于清史的研究、关于外国史地的研究、关于本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及其特色等。第四编:“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考古学”。广义的历史学应包含考古学。考古学的成果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见证,考古学的成果丰富了史学研究。如果不注重考古学的发现,不研究这些成果的历史价值,不将考古的实物资料与历史的文献资料相结合,要在史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和创造性进展,那是很难的。同样,如果不注意史学理论,不研究史学成果,要在考古学上取得卓越成就,可能很难达到目的。从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来看,考古学的成果是不宜排除在外的。因此在书稿中用相当的篇幅去阐述近代考古学取得的成果,看来是有必要的。
史学学术史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一般地说,它和政治以及政治史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学术史上有多种情况,比如,有些史学成果和一定的政治有紧密的联系;有些成果和政治的联系较少,甚至有些和政治并无直接联系。对于史学家来说,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张岂之,江苏南通人,192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史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9年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16年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等。专著有《顾炎武》《儒学·理学·实学·新学》《春鸟集》《中华人文精神》等。
序
第一编 近代史学哲学
第一章 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第一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
第二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发展
第三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简单总结
第二章 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史学哲学的新发展与近代史学哲学的发轫
第一节 明清之际学术精神的新趋向
第二节 乾嘉朴学的史学哲学
第三节 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学术研究新因素的结合
第三章 正统史学的回归与新史学的酝酿
——鸦片战争后至戊戌时期的史学哲学
第一节 正统史学的复兴
第二节 经学史研究的新气象与史学哲学的反思
第三节 外国史地研究与中外历史的对比中
表现的关于历史进程的新观点
第四章 新史学哲学理论的初步建树.
第一节 戊戌后至20世纪初年的史学思潮
第二节 梁启超与章太炎早年的史学思想
第三节 新史学思潮的评价
第四节 正统史学的余波
第五章 新史学哲学的不同体系
第一节 章太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问题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主体论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一
第三节 文化西化论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二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三
第二编 近代史学方法
第一章 古代史学方法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古代史学方法概况
第二节 古代史学方法的内容
第三节 古代史学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清前期史学方法的进步与近代史学方法的开端
第一节 清初研究方法的进步与史学方法的新因素
第二节 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第一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第四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第一节 史学方法的革新思潮
第二节 梁启超、章太炎早期史学方法观点比较
第三节 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第五章 新史学方法论的三种体系
第一节 章太炎、梁启超对新史学方法的反思和回顾
第二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一
第三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二
第四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三
第三编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第一章 古代史学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第二章 近代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章 近代关于清以前中国历史的研究
……
第四编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考古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