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工作史/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记叙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外交工作历史,纵向上分为苏维埃运动后期、全国抗战初期、抗战中期、抗战后期、争取和平民主时期、解放战争初期六大章节,横向上分为联苏外交和对美英外交两大领域,表现了中共外交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1945年2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签下了雅尔塔协议。他们没有把蒋介石政权放在眼里,更没有把延安当作一支力量。三年后,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来到河北的小山村西柏坡,在这里开始筹划指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挥笔写下:“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三巨头目睹了命运之神怎样光顾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面貌,而且大幅修正了他们划定的世界政治版图。
斯大林向中共中央表示:“胜利者是不能被审判的。凡属胜利了的都是正确的。”
至于美国人,至今仍在徒劳地追究“谁丢失了中国?”
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全部秘密都在延安。
本书将叙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外交工作史。这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和中国革命的一个侧面。
中国革命之伟大足以影响世界格局。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中国革命与世界的关系,这个革命是很难成功的。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外交工作史,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苏维埃运动后期(1935-1937);
2.全民族抗战初期(1937-1941);
3.全民族抗战中期(1941-1944);
4.全民族抗战后期(1944-1945);
5.争取和平民主时期(1945-1946);
6.解放战争初、中期(1946-1948)。
本书的体例按六个时间段设立章节,根据中共中央重大涉外活动和事件厘定章节的标题。
在横向上,中共在延安的外交工作史可以分为联苏外交和对美英外交两大领域。
联苏外交是中共中央一贯坚持的原则。共产国际时期,联苏外交表现为从莫斯科到延安的党内上下级关系。中共中央在处理这一关系时学会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国际指示变通地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把苏联的国家关切与中国抗战与革命的利益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共产国际的解散为中共中央独立解决中国革命与世界问题铺平了道路。苏联出兵东北后利用日本战利品向中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援助。这个援助本不在斯大林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的议程中。它是中共中央通过自主决策和战略行动争取到的。
联苏是中共中央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的外交重点不会发生变化。在前三个阶段,中共中央外交战略的重点是联苏。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一重点开始转向联合美英。
与苏联、共产国际仅在国家之间或大国之间划分敌友相比,中共的统战策略要灵活得多、细化得多。中共始终根据中国抗战与革命利益,区别对待西方列强,把日德与英美、英美过去的政策与现在的政策、西方国家的政府与人民、西方政府的顽固力量与友好力量,以及美与蒋等区分开来,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矛盾,孤立最主要的敌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腐朽为神奇,极大地减少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外交阻力。
历史证明,在战后远东政治秩序的安排上,苏联的外交政策存在很大不足,美蒋是彻底的失败者,中国共产党成为最大赢家。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贯彻共产国际七大方针,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935-1937)
第一节 共产国际七大与瓦窑堡会议
第二节 恢复与莫斯科的联系
第三节 “第一号”电报
第四节 从反蒋到逼蒋的国际背景
第五节 共产国际“8·15指示”
第六节 争取苏联援助
第七节 接待斯诺
第八节 处理西安事变的国际背景
第九节 在莫斯科指导下推进国共合作
第二章 坚持国内国外两条统一战线(1937-1941)
第一节 抗日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原则
第二节 外事机构与外事接待
第三节 应对莫斯科的政治帮助
第四节 反顽斗争与周恩来赴苏
第五节 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
第六节 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
第七节 第二次反共高潮下与共产国际的政策协调
第八节 处理皖南事变的国际背景
第三章 抗日外交重点的调整(1941-1944)
第一节 帮助苏联须取长期方针
第二节 新疆问题与苏联
第三节 联合英美争取新外援
第四节 延安整风与共产国际
第五节 共产国际解散的影响及应对方针
第六节 帮助撤离敌占区同盟国人员
第七节 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
第四章 抗日外交工作的新开端(1944-1945)
第一节 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
第二节 欢迎美军观察组的到来
第三节 《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指示》
第四节 积极营救盟国飞行员
第五节 争取与美合作
第六节 应对赫尔利使华
第五章 争取和平民主的外交斗争(1945-1946)
第一节 中共七大的外交方针
第二节 反对美国扶蒋反共
第三节 苏联出兵东北和中共的战略先机
第四节 围绕受降权和重庆谈判的外交斗争
第五节 马歇尔使华与“中立美国”
第六章 从“中间地带”勇敢突破(1946-1948)
第一节 转向人民革命的外交斗争
第二节 揭露和反对美国对华侵略
第三节 对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的反应
第四节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