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是作者历经30余年临床研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系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选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推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瘫、慢性腹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盆腔炎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编写,突出实用,着眼普及,不但适用于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也适用于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保健工作者阅读。
热敏灸是采用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灸法。
热敏灸历经了32年的临床研究,从现象到规律、到疗效、直至新概念、新理念的形成,又返回临床指导灸疗,提高疗效。首次发现了穴位热敏及其规律,揭示了穴位敏化态新内涵,突破了长期以来对穴位的传统认识;解决了灸疗长期以来穴位不能准确定位、灸量不能个体化科学定量的关键技术难题,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热敏灸与传统悬灸均属悬灸,但有本质的不同:
1.灸感不同: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对于悬灸疗法,艾热作用于体表,自然产生热感。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仅有局部和表面的热感。
2.灸位不同: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热敏穴位上施灸,热敏穴位对艾热异常敏感,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由于未认识到穴位有敏化态与静息态之别,因此不要求辨别与选择热敏穴位施灸,因此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很低。
3.灸量不同: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由艾灸强度、艾灸面积、艾灸时间三个因素组成,在前两个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个体化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这是患病机体自身表达出来的需求灸量,所以是最适的个体化充足灸量即饱和消敏灸量。而普通温和灸的灸量每次每穴一般从10分钟到15分钟,或者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往往达不到治疗个体化的最佳灸量。
4.灸效不同:32年的研究表明,由t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实现古人“气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常规温和灸疗法有显著提高。尤其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疗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膝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前列腺炎、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症、阳痿、面瘫等。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理论篇,分两节,第一节以问答的形式简明介绍了10个概念。这10个概念的含义均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是指导热敏灸临床应用的理论。第二节介绍了临床操作的热敏穴位探查、热敏灸选穴原则、施灸方法、艾灸剂量、操作流程、适应证、注意事项及热敏灸“十六字技术要诀”8个问题,均是取得和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所在。第二章是治疗篇,重点介绍了笔者有临床体会的27个疾病,既包括常见病,也有疑难病症,病名基本上采用现在医学名称,每种病症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验案举例、专家提示4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三章是保健篇,重点介绍了确有效果的15个保健项目,每个项目从保健对象、自我判断、保健方法、实效举例、专家提示5个方面进行介绍。
这是一本基于临床,源于经典,继承创新,提高疗效的艾灸专著。本书突出实用,着眼普及,不但适用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让老百姓了解和初步掌握灸疗技术,也适用于针灸临床、保健、科研工作者及研究生、本科生等。《热敏灸实用读本》自从2009年第一次出版后,已累计印刷18次,说明社会的需求很大。本书第2版主要突出了热敏灸技术的精髓,即:艾灸得气、探敏定位、消敏定量及辨敏施灸,并以热敏灸“四字诀”的形式凝练表达。热敏灸“四字诀”从理论到操作,从临床标准到中医思维,反映了作者对灸法30年临床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及提高灸疗疗效的追求。
陈日新
——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西热敏灸医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热敏灸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会长。
长期从事腧穴敏化与灸疗规律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5篇。出版热敏灸专著8部,其中英文版热敏灸专著1部,日文版热敏灸专著3部。发现了灸疗过程中的灸疗热敏现象及其规律,突破了长期以来对腧穴的传统认识,揭示了腧穴敏化态新内涵,创立了灸疗新理论,建立了热敏灸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