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囟经 保婴易知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定 价:25 元
丛书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第二辑)
中国从有文献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考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缔造者。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治疗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治疗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国人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全国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最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考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原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性、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中药学的起源。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总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习针灸的经典必读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宏利,男,1977年2月22日出生,汉族。1995-2000年就读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2004年于辽宁中医学院攻读医史文献学硕士学位。2010-2014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基础博士学位。2004年7月起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任医史文献各家学说教研室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科研方向为中医思维学研究、古代养生文献研究和明代医学史研究。现为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教学工作承担了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西方医学史、行为医学、中医医案学、中医临床古籍导读七门课程。科研工作,主持2010***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子课题、2009校级基于2D-3D动态的中医古代学术思想模化研究以及2010省中医药管理局基于中医理论的“八段锦”源流诠释与推广等课题。发表了论文十余篇,校注出版《四诊抉微》、《验方新编》、《王旭高临证医案》等书。参与编写《清代医林人物史料辑纂》,任副主编。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外医学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教材编写,任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