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受赞誉的美国剧作家,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曾四次荣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榆树下的恋情》、《送冰的人来了》、《安娜??克里斯蒂》、《哀悼》、《天边外》、《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等。
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父亲是爱尔兰移民,母亲富于艺术气质。奥尼尔20岁左右到南美等地流浪,当过水手、小职员、无业游民。两年后在父亲的剧团里当临时演员,父亲对他的表现不满,他则对传统戏剧不满。他研究易卜生和斯特林堡,1914年到哈佛大学选读戏剧课程,并开始创作。1929年耶鲁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岛上专心写作,直至去世。
本书为两卷本,上卷写到1920年《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上演,奥尼尔初登百老汇。本卷原英文版著作出版于1968年。
这部传记主要做了三件事:给奥尼尔(O'Neill)的历史增加新的页码,即便不是章节;以不同于人们原先印象的方式描绘了奥尼尔,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对父母的感情;重新认识奥尼尔的戏剧,特别是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部分。我也意识到自己没有追随新批评论者,认为应当把文本置于真空中细读,而不必考虑作者因素,所以本书的批评方法对于理解奥尼尔的作品或多或少落后于潮流。毫无疑问,新批评论有其可取之处,因为对于作品的分析最终还是要落到文本本身上来,可是奥尼尔是迄今为止最具自传性的剧作家之一,对他人生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此外,通过研究奥尼尔怎样利用他个人的原材料,如何对纷乱的现实自由地截取从而揭示内心的真实,我们还可以从中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看到创作本身的性质。
在我看来,不了解奥尼尔与父母的关系,不了解他对父母不同的主导情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他。比弗洛伊德(Freud)的学说早几千年的《圣经》这样说道:“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奥尼尔作为一个人是不幸的,然而,作为剧作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未真正地“离开”母亲与父亲。在他的作品中,这一证据不断出现,最终在他去世之后才发表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A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体现得最清楚,令人难以忘怀。因此,我强调奥尼尔人生底色中与父母的关系这一要素,本书的名称《尤金·奥尼尔传(上):戏剧之子》[O'Neill: Son and Playwright, Volume Ⅰ,直译为《奥尼尔:儿子与剧作家》(上卷)——编注]也反映了这一点。
本书是两卷本传记的上卷,写到1920年《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上演,奥尼尔初登百老汇。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厘清他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所以本卷虽然总体上按照年代顺序,却时不时往后写,讨论他未来作品的哪些方面源自于他个人当时的经历。比如,他1939年的作品《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其主线源自于他1917年听到—位著名无政府主义者的内幕故事。另外,他1916年结识了两位艺术家查尔斯·德穆斯(Charles Demuth)和马斯登·哈特雷(Marsden Hartley);《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中的查尔斯·马斯登(Charles Marsden),那个“好心的老查理”,就是以这两人为原型塑造的。在上卷中我时不时向后写,在下卷中我又适时往回写,比如奥尼尔越来越有普鲁斯特的(Proustian)色彩,想重温过去的韶光。
本卷与下卷一样,完全基于原始调查和第一手资料。其中有许多资料(如果不能说大部分资料)是迄今许多奥尼尔传记作家没有用过的。看一下“致谢”部分就可以了解我做的调查范围广泛,我竭尽自己的痴心,努力做到调查全面。比如,为了写奥尼尔的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时期(1906-1907),我给所有在世的180位奥尼尔的同学写信,回信的有100位出头。不管他们的回忆少到多少,只要他们有回忆,我就与他们保持通信,直到我确信他们把能想起来的都告诉了我。对于那些我第一次写信没有回音的人,我又第二次写信,这部分人中有一半给我回信。除了这些通信联系,我还采访了六七位对奥尼尔有最多回忆的同学。
奥尼尔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市的贝茨中学(Betts Academy)的四年(1902-1906)给我造成的困难更大。普林斯顿大学有校友现在的地址;可是贝茨中学在1908年毁于火灾,我能得到的只有一份将近60年前的学生名单,上面只有他们的家乡名称,我只能从这儿入手。要获得贝茨同学现在的地址,就像是做侦探,过程写出来不知有多少页,因为他们中绝大部分搬到了别处,或者去世了。可是我最后还是成功地找到了差不多40位。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奥尼尔的成长轨迹,一个极其羞怯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反叛、放荡的青年,过早地看透了世事,向他玩世不恭的哥哥看齐。
了解童年是了解一个成年人的基础,重构奥尼尔的孩提时代让我同样大费周章。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以新发现的一些文献为基础,第一次细致地描绘了奥尼尔的保姆萨拉·简·巴克内尔·桑迪(Sarah Jane Bucknell Sandy)。奥尼尔出生后的最初七年就是由她来照顾的,她的角色就相当于第二母亲。除了父母(可能还有哥哥)之外,萨拉在他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无人能及。对萨拉的每一点了解都有助于我们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受她照顾的幼儿。此外,本书也是第一次向大家呈现奥尼尔本人对自己童年的看法,他自己画了一幅示意图。那幅示意图完全是他自己的观察,其中勾勒了他对母亲、父亲以及萨拉·桑迪的感情,涵盖了他从幼儿期到青春期这一段岁月。对于奥尼尔童年的其他认识来自于他在纽约市旁边的圣阿洛伊修斯学园(St. Aloysius Academy)(1895-1900)和市里的德拉萨学园(De LaSalle Institute)(1900-1902)这两个寄宿学校的小学同学。
路易斯??谢弗(1912-1997),早年是一位记者和出版经纪人。一生研究奥尼尔。由于他在奥尼尔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曾三次获得古根海姆奖,一次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他的《尤金??奥尼尔传(上):戏剧之子》和《尤金??奥尼尔传(下):艺术之子》不仅是奥尼尔传记中*翔实的,而且在文学传记中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
第一章 忧虑的母亲
第二章 演员和农民
第三章 新伦敦那些夏季
第四章 被放逐的尤金
第五章 纯真时代的终结
第六章 叛逆者的诞生
第七章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
第八章 父与子
第九章 婚姻与飞翔
第十章 海上归宿
第十一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体验
第十二章 吉米神父的酒吧
第十三章 重生
第十四章 初出茅庐的记者
第十五章 剧作家的诞生
第十六章 多产的新手
第十七章 长期噩梦的终结
第十八章 贝克的课程
第十九章 电影剧作家
第二十章 格林尼治村
第二十一章 码头剧场
第二十二章 马克道格街的历险人
第二十三章 成熟起来的剧作家
第二十四章 “地狱洞”的女孩
第二十五章 再婚
第二十六章 马克道格街的动身之日
第二十七章 初登百老汇
奥尼尔画的图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术语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