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 地理爱好者 对人文读物有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一本介绍江南水乡小镇历史典故、人物、特色风情与风俗的散文著作。这些小镇往往沿运河和其他重要河流、湖泊自然兴建而成,多为区域合并前曾繁华一时的人口密集区,具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它们有的以织布为业,有的以吃食为特色,还有的孕育了众多有名望的家族,涌现了大量影响一时的风流人物。但现在,有部分小镇因为地方发展或自然没落等原因,现已不存在了,也有一些正在衰败当中。本书旨在还原这些代表江南人文特色的水乡小镇风貌,也期望能通过历史底蕴的挖掘,为现今较热门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共计十二篇,内容涉及小镇人物故事、景色风貌、民风民俗、水乡风物等,注重突出以“水”为代表的江南百姓的性格和生活情况。写法上注重历史叙述和和现今风貌相对比,融入了作者实地走访的观察和思考。
序言
嘉禾秀洲,旧地新名,其前身可追溯至孔子记入《春秋》的槜李之名。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有变动,至明宣德五年(1430),朝廷将嘉兴拆分为嘉兴县和秀水县。明弘治《嘉兴府志》载: “天和景明,水呈五色,见者获庆。”秀水县得名源此。此后的480余年,这个区域建置基本未再变动。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设嘉兴市郊区。1999年,郊区更名为秀洲区,该名保留了“秀”字的美好,延续了“水”字的地域特征(“洲”是指水中的陆地)。2000年,嘉兴市对市本级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秀洲现在的行政区域范围。
秀洲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水乡泽地,自古富饶。唐人李瀚在《嘉禾屯田政绩记》里写下了“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千古知名论断。上千年来,京杭运河贯穿南北,流经嘉禾段的江南运河,通横塘,连纵浦,织成了一张水网。栉比的江南小镇,如同珍珠一般,镶嵌其间,熠熠生辉。
1998年扩镇并乡启动前,秀洲现有范围内的乡镇有二三十个之多。它们跟随历史的兴衰发展,除交通因素外,还受商贸集市、文化、军事、宗教等影响,伴之形成的地方居民的生活习俗和风貌特色也略有不同(比如同属秀洲的王店和新塍在语言上就有一定差异)。但不管有何不同,这些各具形态的小镇在历史长河中都曾名重一时。从经济上来说,王江泾早有“衣被天下”之称,陡门“河埠舟楫停泊,略无阙处”,新塍全盛时“居者可万余家”,它们在明朝时期就与濮院合称为秀水四大镇。从教育、文化上来说,“民既富,子弟多入学”,以小镇为基础的民间办学、讲学风气浓厚。王江泾镇的闻湖书院是明代嘉靖时参议沈谧与太守盛周在民间资本的支持下建成的;王店镇的曝书亭据传曾有大儒朱彝尊藏书8万余册,并以他为核心形成的浙西词派、梅里诗派在清初盛名远播;油车港和栖真在合并前,不管是教育、文化,还是科学领域,均人才辈出。从战略地位上来说,新塍和双桥渚城都是吴越时期的古城,洪合镇周围的南北草荡更是两国多年拉锯的战场……
小镇的家族发展也是一大观。秀洲小镇都有兴衰更替的家族发展史,这些家族很难一一列举过来,但传承数代的大致有这样的共同点:耕读传家,世守其业;安分向善,秉持礼仪。从这些家族里走出了辞赋家严忌和严助、状元朱国祚和沈廷文、诗词经学大家朱彝尊、天文学家张雍敬、辛亥革命先驱龚宝铨、物理学家张绍忠、科学巨擘陈世骧、教育家张印通等乡贤志士。他们身上有着秀洲人文精神传承的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扩镇并乡之后,秀洲的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因客观条件的原因走向衰弱,重新回归到田野村庄,另一部分则聚集起周边的人气,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们有的成为美食小镇,有的成为休闲之所,以王江泾镇运河文化省级度假区为代表的乡镇文化新兴旅游景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城乡观光客。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小镇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既要继承古镇深厚底蕴中的价值积累,又要迈开步子,开拓创新,把秀洲的乡镇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古镇新城。
本书的编辑出版,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秀洲璀璨的过去,也可以让我们有更清晰的思路,携手共建秀洲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全区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改革等。
嘉兴市秀洲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学术交流与合作,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等。
陆明,浙江嘉兴人。历任嘉兴日报、嘉兴电视台编辑、记者。著有《江南风物》《我的吃酒:江南人文手记》《味生谈吃:江南食事别集》等。
邵洪海,浙江嘉兴人。浙江省作协会员,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著有散文集《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