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文徵明书自作诗》为其一种。文徵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文徵明流传书法作品极多,中年成熟以后,水平较为稳定。他晚年好以黄庭坚笔法写自作诗长卷,其中一卷《明文待招大字诗卷》收入金石学家罗振玉20世纪30年代编辑自印的家藏书法合集《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原墨迹在出版后不知所踪。从原字帖版式来看,画芯高约三十厘米、宽约十八厘米。此次据此再版,为体例故,略有缩小。
文徵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原名壁,字徵明、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和鉴藏家,是一位享年九十岁的高寿书家。嘉靖二年(一五二三)被授予翰林院待诏,嘉靖五年(一五二六)辞官归乡,书画名世,隐逸终老,传入《明史》。有《甫田集》《停云馆法帖》(编刻)等著作行世。
文徵明并非早慧奇才,从二十多岁至五十多岁间十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但是,他凭着勤奋和严谨,最终成书、画、诗、文“四绝”的集大成者。在绘画史上,他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史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前两个领域相比,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凭借一手精致的小楷和行书成为在董其昌之前明代书坛最重要的书法巨匠。
早年,他从赵孟頫入手,由此专法晋唐,中年时各体已成规模,长于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主要师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等名帖。文氏小楷以严谨用笔、极意结构和位置均匀而著称。他一生得意于小楷,九十岁时犹作蝇头书,在为人写墓志铭时“置笔端坐而逝”。
与小楷相比,文徵明的行书同样出色。早年学赵孟頫、康里巎巎,中岁以后刻意王羲之行书,出入《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形成温和秀雅的阴柔风格。此类行书用笔精到,结构精严,反映了严格的内控和自律,是文徵明行书的招牌风格,延续一生。可能是受到沈周学黄庭坚的影响,文徵明晚年醉心于黄庭坚行书,变得率意、豪迈,也为世重。文徵明晚年还留有一批行书草稿,洒脱不羁,值得深入研究。
文徵明书法影响深远,生前便享有盛名。他的儿子文彭和文嘉也都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朋友和弟子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被称为“吴门书派”。有论者以为,文徵明行草书风表现了传统士人气质,以其适度的把握,使这种高雅的书法趣味转为平易近人,得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其实,此评用在文徵明的楷书也同样适合。这可能就是文徵明书法得以长期流传、普适各阶层的原因。
文徵明流传书法作品极多,中年成熟以后,水平较为稳定。他晚年好以黄庭坚笔法写自作诗长卷,其中一卷《明文待诏大字诗卷》收入在金石学家罗振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辑自印的家藏书法合集《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原墨迹在出版后佚失。此次据此重新编印出版,为体例故,略有缩小,尚希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