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相声名家马志明的人生有着深入了解,并对其艺术有着长期研究的作家启贺多年研究成果的汇总。作者从马志明少年时对曲艺艺术耳濡目染说起,对其在戏校学习、入职曲艺团、下放南郊、重返舞台等人生经历进行了详尽的展现。书中对马志明的代表作《太平歌词》《纠纷》《五味俱全》等相声段子的创作和表演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间摘录了许多马志明本人的心得感受。书中还探讨了马志明对马氏相声精髓的传承与发展,更在此基础上对马氏相声的形成、特征和对相声艺术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清晰而全面的总结。
作者与相声名家马志明有着深入而长期的交往,能够获得众多一手资料,既能够保证素材的准确性,又使本书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书中对多部相声作品的深入分析,兼具理论深度与可读性,并且能够将演员和创作者的个人经历与作品精神、家族传承联系起来,从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马氏相声乃至相声这门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气相求 深入底里
——《马志明评传》小序
薛宝琨
马志明先生的相声随着日精月华的汰炼,已然成为天津传统相声的“正品”了。“品”之所以为“正”,其源有自:一是乃正宗祖上传统相声的嫡传。其父马三立大师系近世相声成长期“相声八德”之一、有“相声公司”美誉的马德禄之子。而后者又系相声发轫初兴期讲究语言文字游戏——“文哏”一脉名家恩绪(俗名“相声恩子”)的门婿。恩绪乃清门相声代表人物阿彦涛(阿剑涛)的高足。清晰可辨的谱系和雅俗交替的风格,伴随着市民化、世俗化的过程,几乎浓缩着一部近世“津门相声史略”。世家的传承嬗递和马氏家族中规中矩的门风,使得马派相声无不文有所本、变有所据,纤毫毕现地传达了积累积久的原汁原味。二是马志明本人生于乱世,长于动荡,铸就了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大勇若怯、无可无不可的“凡夫”性格。历史、家庭、个人的命运,都决定了他“必须”“只好”“不能不”说相声,谋生也好,苟活也好,寄寓情志也好,相声成了他安身立命无可选择的唯一生路。“大勇若怯”是说他一切都“怯生生”,既不是“大怖生狂”的迷乱,也不是怯而无章的“真怯”——而只是“若怯”“似怯”,是一种如履如临的敬畏之心,一种如“狮子搏兔——务用全力”的拼搏精神。而人生的一切屈辱和无奈都同时化作他的“文学眼”和“包袱点”,使他在继承乃父全部衣钵的同时,不由自主地依时依性依理依心地增饰更新着马派的传统段子,使它们成为经典的范本。而他的一切新作也都是按照马派的世袭风格——在人物性格上开掘,在社会心理上寻因,在历史逻辑上把握,在诸多“非文化”的深处寻根究底。如此也就为他的新作提供了更多的文学意识和生活底蕴。如此等等。
为马志明先生书写评传是我的夙愿,奈何因拱木之年已然拿不动了。邂逅年轻学子赵鹏君深谙相声三昧,尤对马派相声深入底里如数家珍,不仅会说善演有舞台经验,而且于马派段子有精到理解感悟,时有创见发表于报章。其载入《笑匠杂笈——马志明表演相声选集》的专论《门外谈——论相声名家马志明的相声艺术》一文,更是触发我建议他承当撰写“评传”重任的起因。赵鹏君果然不辱使命,文如行云之迅,识若清泉之澈,提拎归纳承上启下,史论结合品鉴交加,洋洋洒洒十余万言,马氏专论应命辄成。其对马派相声的美学阐释,对传统相声的认知,以及对津门相声的品评立论,都是充实而富有光华的。感谢赵鹏君补我之夙愿,建理论之新功,诠马派之神韵。
2009年12月10日
启贺,又名老鹤,本名赵鹏。公安部文联曲艺委员会理事。自幼酷爱戏曲曲艺,师从快板名家郑文昆先生、相声名家王佩元先生、小品相声作家刘凯先生,并成为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入室弟子。有多篇相声、快板赏析、理论文章在全国刊物上发表。
目录
第一章 艺海神游五十载
从小耳濡目染
报考天津戏校
转行曲艺团体
“文革”开始了
下放南郊七年
重返相声舞台
开办个人专场
港台演出获赞誉
一场北大演出
艺海神游五十载
附:马志明大事记
马老惜别黄鹤楼 票友重开文章会
第二章 精雕细刻的创作
敏锐的观察力
幽默语境的设置
缜密精巧的构思
丰富的潜台词
鲜活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 兼收并蓄的表演
出神入化善模拟
入内出外细刻画
低调为人情自敛
朴拙背后显智慧
反熟为生见功力
也文也武出情采
抑扬顿挫说贯口
咸淡见义融捧逗
第四章 马志明相声赏析
马志明的传统相声
《大保镖》和“镖外情”
《报菜名》里见章法
《太平歌词》唱个性
马志明的现代相声
《纠纷》过程有深意
正反两面《看不惯》
《五味俱全》多味素
“麻将声声”传世情
附:马志明演出过的相声目录
我的恩师:马志明
第五章 他与父亲马三立
马三立相声赏析
纵横捭阖《文章会》
真假虚实《开粥厂》
似曾相识寓况味
“龚大个儿”的“形而上”
同题文章各不同
附:马三立:津门相声的魂魄
论马派相声的传统精神
子承父业有拓展
第六章 马氏相声的文化继承与传承
生活无处不有“哏”
俗到家时自入神
源远流长有根基
津门无人不宗马
附:刘奎珍先生二三事
第七章 马氏相声带来的思考
喜剧背后是悲剧
相声也应塑典型——相声与文学初探
相声更宜“相声化”——与喜剧小品区别初探
传统技巧的继承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