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足迹”系列丛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美术教育家的访谈采写,记载留存上海美术教育的鲜活的一手史料,同时搜集整理教育家的作品、文章、评论等文献,总结大师们的艺术创作与教育经历。2014年,这套丛书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以及学院领导班子的集体讨论决定,予以项目立项,并获得上海大学“美术学”高峰建设项目的经费资助。美院史论系、设计系的师生们予以本项目大力支持。
孟光(1921-1996),别名孟尔顿,江苏常州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参加新四军进行抗战革命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9年起历任常州美协主席兼文联秘书长、上海市美术学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艺术院院长等职。
“上美足迹”系列丛书记录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从1983年至2000年间的一段学院教育发展史。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美院这一段耐人寻味的重组、初创、成长的全过程,以及每一位亲自参与其中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亲身经历。
海上知名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1912年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后于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时迁入南京,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为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与“上海美专”这所曾经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艺术院校有着密切的承传关系。1959年,为顺应当时上海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发展的需要,上海又成立了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创办时定为本科院校,即现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上大美院)的前身。原“上海美专”的骨干教师唐云、吴大羽、张充仁等成为新成立的“上海美专”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的教学骨干。尽管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迁离了上海,但其海派美术的精髓却经由颜文棵、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李泳森、哈定、白蕉、胡问遂、潘伯荫、程十发、陈佩秋、江寒汀、涂克、吴大羽、唐云、张充仁、陆抑非、郑慕康、周方白、蔡上国、沈之瑜、丁浩等许多海派美术大师在新“上海美专”的教学中真正地传承了下来,发展至今培养了一批称雄于中国的上海艺术家,并为创立新时代的美术流派奠定了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美专”又转为上海美术学校(中专)。1983年,为顺应改革开放的城市文化建设需求,上海市政府决定在上海美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当时美院是独立法人办学机构。这意味着学院从传统美术教育向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当代美术教育转型。
这套丛书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美院转型时期的学术观点、教学方法乃至价值观的冲突等。书中很多内容是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的,目的是如实、客观地记录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后人在研究这段美院历史时有第一手的佐证资料。
改革开放经济率先,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引发了人们多元的需求和活跃的思想,随之,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判断也有了多元化的取向。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是按计划统一配给的,审美是没有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唯一的。由于海纳百川的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没有一个城市能像上海这样,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融合开放带来的新思想、新概念,其表现在经济上,是对西方科学理念的迅速接受与消化,表现在文化上则是善于洋为中用。上大美院就是在这样新的历史变革背景下重组成立的。
第一章 艺术人生
孟光教育之光/刘向娟杨柳安平
我的父亲孟光/孟良
慈爱之光一回忆我的父亲孟光/孟玲
大爱无声——我的父亲孟光/孟小莉
忆战友/杨瑛
第二章 艺术观点
孟光访美国日记(摘录)/孟光
访美演讲辑录/孟光
第三章 艺术教育
美国艺术教育观察笔记/孟光
素描的一股理论与实践/孟光
第四章 评论与访谈
孟光时代/陈川
吉光片羽追忆孟光/陈丹青
对世界充满了爱/陈家泠
动荡岁月中的静好/陈伟德
天堂般的微笑/陈逸飞
回望怀念孟光老师/丁荣魁
海上画室,杳然一梦何处寻/《东方早报》
永恒的纪念永远的遗憾/洪丕森
缅怀我的恩师——孟光先生/江南春
纪念我师孟光/赖礼库
难忘的记忆/李宝华
我以精神著明花——读孟光先生的油画艺术/李一青
缅怀恩师/梅林
历史见证/潘胜前
回想起孟光老师/邱瑞敏
感恩孟光老师/任丽君
我的丹青岁月/宋正玉
追忆孟光老师/夏葆元
纪念孟光老师/许余庆
心香一缕忆良师/姚进宝
77号“诺亚方舟”——与孟光恩师相处的日子/赵渭凉
拼凑失去的记忆——怀念孟光先生/赵以夫
忆恩师孟光先生二三事/周豹健
忆孟光老师二三事/周根宝
……
第五章 艺术年表
作品图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