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大学变革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以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选取浙江科技学院为典型案例,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剖析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管理体制和国际化办学等四个维度对应用型办学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阐释,对应用型办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策略。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一著名报告中强调,“许多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得有必要改革中学以后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扩充应导致广泛地设置许多能够满足个人与集体日益增长的需要的高等院校”,以倡导世界各国将分层、多元作为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该组织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比较标准分类法》中将高等教育分为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又将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分为使用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三种类型。目前,分层、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广泛共识。卡内基分类方法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采用的分类方法,它将美国高等学校划分为十个类型六种范畴。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更是闻名世界,它们将高等学校稳固地区分为学术型或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法国将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大学、大学校(或称为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专业学院)和短期高等技术学校。英国的高等学校则可分为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原多科技术学院及由其升格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六类。多样化的高等学校给各国高等教育都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高水平的质量保障。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跃升到了2018年的45.7%,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校大学生数量从361万人提高到了3833万人,在学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而随着我国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从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向普及化发展阶段迈进,社会民众开始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大学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由此呈现出独特的办学文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后,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加强自身建设、寻找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201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而非高等教育层次的政策得以明确,为很多地方高校高举应用型大旗、开展应用型建设实践探索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到2017年,全国已有300余所高校先后参与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试点工作,明确将自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在此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在成立之时,便以“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1984-1990年,学校被确立为浙江省与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办学高校,目标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需要,吸取下萨克森州应用技术大学(FH)的办学经验,把学校办成具有现代化设备、高水平的、能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的高等学校。1990-1999年,学校又被确立为中国政府与联邦德国政府合作办学高校,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示范性的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州合作和中德政府合作期间,学校充分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的办学经验,结合国情和学校实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践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类型的概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内外部管理体制机制和国际化办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改革,形成并逐步完善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年,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发挥中德合作的特色和优势,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自主探索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路径,形成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的典型经验,先后成为教育部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二十年中德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综上可见,浙江科技学院近40年来不仅始终将应用型办学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在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经验等方面具有传统和优势,具有较为丰硕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经验和成果,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尽管所处的外部环境已发生改变,现实环境在各地也大不相同,但对于全国数百所正在寻找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地方高校而言,浙江科技学院仍具有典型性。通过梳理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办学的变革历程,分析和总结其应用型办学的动力、影响和具体路径,对于当下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按“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思路,以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选取浙江科技学院为典型案例,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院校研究方法、微观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史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等,从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管理体制和国际化办学四个维度对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办学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办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我国应用型大学突破价值、动力、路径、组织、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困境作出回答,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有所裨益。
朱建新,男,1981年9月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现为浙江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先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厅局级以上教育研究课题多项,参与出版著作2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的缘起、发展与我国的实践
第一节 应用型大学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基于200所试点院校的分析
第三章 从外部嫁接到自主探索:浙江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
第二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变革
第三节 审视与反思
第四章 从灵活型到半稳定型:浙江科技学院科研服务模式的变革
第一节 应用型科研服务定位的确立与基础的夯实
第二节 应用型科研服务模式的变革
第三节 审视与反思
第五章 从管理到治理:浙江科技学院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外部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二节 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
第三节 审视与反思
第六章 从强制性到诱致性:国际化对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办学的推动
第一节 全面学习德国:国际化办学的“强制性”实施阶段(1980-1999年)
第二节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的转型阶段(2000-2009年)
第三节 战略工具:国际化办学的“诱致性”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
第四节 审视与反思
第七章 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办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扎根理论的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
第三节 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八章 制度创新: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加大供给,创新政府的规制性制度
第二节 发挥作用,创新市场的规范性制度
第三节 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组织的主体性制度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