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时代》立足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研究为基础,联系一个半世纪以来时代变迁和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做出新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自2014年开始我组织国内一些学者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研究,形成一批成果。本丛书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旗帜下,陆续出版这些成果。
顾海良(1951年1月-),汉族,上海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家、教育家。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安徽省和县毛巷学校教师、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教师、副所长、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校长。2010年12月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2011年1月6日教育部党组任命顾海良同志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及主要论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演进和当代发展的视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进和发展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
六、《经典与当代》编写的简要说明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认识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超越
三、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基本观点的形成
四、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论争
五、马克思恩格斯基本观点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结构
一、对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早期思考
二、“五篇结构计划”的提出及其修改
三、“五篇结构计划”到“六册结构计划”的转变
四、“六册结构计划”到《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转变
五、20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探索
六、20世纪后半期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的探索
第三章 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形成及阐释
二、列宁对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偏颇
四、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沉默与悖结
五、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第四章 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资本论》卷对劳动价值论的整体阐释
四、恩格斯晚年对劳动价值论的探索
五、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驳斥及其意义
六、劳动价值论在西方学者中的论争
……
第五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理论
第六章 货币与信用经济理论
第七章 剩余价值理论
第八章 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
第九章 资本积累理论
第十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理论
第十一章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第十二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第十三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第十四章 利润率趋向下降理论
第十五章 商业资本理论
第十六章 银行资本理论
第十七章 借贷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
第十八章 地租理论
第十九章 国家的经济关系理论
第二十章 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理论
第二十一章 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第二十四章 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第二十五章 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理论
《经典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化(套装上下册)》:
1.斯密对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理解
在通常所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代,主要的理论贡献者几乎为英国人所垄断,其中最著名的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在对经济学范围的认识上,斯密对解释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感兴趣。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中将决定国民财富的力量、培育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适宜的政策,以及通过市场力量有效协调大量经济决策的方式等问题,整合到这一部著作中,构筑了一个经典模型。正因为如此,后来的经济学家习惯于将斯密描述为对决定经济增长的力量感兴趣的宏观理论家。
在《国富论》中,斯密向读者保证他的经济成功模型将导致“普遍的富裕扩展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身上”①。斯密从讨论财富和繁荣如何通过市场资本主义被创造出来,开始了他的伟大著作。斯密强调了这一自我调节体系的经典模型的三个特点:自由:生产和交换产品、劳动和资本的权利;自利,做自己的事并利用别人自我利益的权利;竞争: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中竞争的权利。斯密确信他找到了创造“普通富裕”的正确的“经济学”。他称其模型为“自然而自由的简洁制度”②。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古典模型”。
就经济学方法而言,因斯密所处的时代,尚不存在学科的清晰界定。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学都被当作真理统一体的不同方面,而非单独的学科来对待。这种多学科统一的方法,除了使斯密及其同时代的人能够很容易地把今天所称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统一在一起,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斯密同时代的研究社会科学和道德知识的人认为,牛顿在物理学中所建立的科学的严密性,在他们自己努力的主要领域中也可得到实现。正是这一后果,造就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特征,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斯密问题”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所谓的“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比悬殊、相互矛盾的问题,在现代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比如说斯密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更为常见、但纯属误解的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是,认为斯密主张在强调市场利益的同时,也支持市场经济要讲道德。事实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他的《国富论》包含了他自己对于道德和社会牛顿主义的说法”①。在两本著作之间,存在重大的关联,每本著作都由一个统一的原则所整合。在道德世界,同情共感完成了这种整合;在经济世界,自利实现了这种整合。斯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将政治经济学这一新学科植入一个牛顿式的宇宙之中,经济体系和谐、有益,社会从个人追求私利的无意结果中得益。尽管并非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遵循斯密确立的模式,但是自然法、天赋权利和牛顿式的自然秩序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典型特征。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庸俗经济学”也存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之中的原因之一。
此外,斯密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将演绎推理与历史描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斯密的理论模型缺少优雅与严密,但是,斯密对经济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经济体系运转的描述,以及他将历史事实或实例综合进经济分析中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这种研究方法的特征,可以在斯密对自由放任的研究中得以很好地体会。在有关自由放任和政府干预的争论中,坚持抽象分析的现代经济学家,会在抽象模型的基础上断言,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原因是在长期中,竞争性市场条件,会使厂商以最低的平均成本组织生产。而主张干预的一方,同样会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借助于外部性等第三方效应之类的理论构建,主张政府干预。而把演绎推理和经验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斯密,在主张自由放任时,既依赖于市场如何产生某些有效率结果的理论模型,也依赖于对历史与制度环境的分析。对重商主义思想的抗议,对经济现实的观察,使得斯密关注的问题是:经验是否表明政府干预将比市场不受阻碍地运行会产生更好的结果。这种分析方法,使斯密既主张自由放任的模型,也承认市场经常性地不能产生理想的社会后果。斯密的经验研究和历史感使得他能够容许自由放任的许多重要例外。比如,斯密说,“随着劳动分工的进步,大部分靠劳动为生的人的职业,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的职业,就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一个人如把他的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了”②。斯密的这一段落经常被引用,“人们认为它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