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敬民为政: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003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003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00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005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006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007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007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00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009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010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011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012 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013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014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014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015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016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017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
018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018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019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020 气乱则智昏,智昏不可以为政
021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022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023 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
024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25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第二章 立德修身:
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029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029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030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
031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032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032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033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034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035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03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036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037 吾日三省吾身
03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38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039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039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04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04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04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4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4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044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
045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046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047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048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048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
049 言忠信,行笃敬
049 失信不立
050 巧诈不如拙诚
05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05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052 以约失之者,鲜矣
05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05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5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055 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056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056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057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058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059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059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060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061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062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
第三章 力学笃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065 一勤天下无难事
06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06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067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067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068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069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070 行百里者半九十
071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07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72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073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07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07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7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7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7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078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7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08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8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082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08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8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084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085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086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08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08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089 疾风知劲草
090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09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92 天生我材必有用
09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09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09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095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095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096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097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098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098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099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第四章 选贤任能: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
103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104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105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06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
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107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107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08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0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
11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112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113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3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14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115 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116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116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
117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118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119 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120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121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121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22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123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
124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5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126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
126 与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
127 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128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129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第五章 革故鼎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第六章 经济民生:
万言经济略,策太平基
……
第七章 教育哲学: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
第八章 军事谋略: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
第九章 历史文学: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第一章
敬民为政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经典】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看到水中的倒影,可以知道自己的样子;聆听民众的意见,可以知道施政的得失。
【解读】
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殷”指的是历史上的商朝,其开国君主叫“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汤”。
“不”在这里音fǒu,是“否”的通假字。
简单来说,这个典故讲的就是“以民情为镜子”,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这也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民情的重要性,知道了民情才是衡量施政措施的重要标准。
到了后世,开明的统治者也都非常认同这个观念。例如《诗经·大雅·荡》中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韩非子》中有“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有“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经典】
出自《管子·牧民·四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政权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顺应了人民的需求;政权之所以废弛,是因为违背了人民的愿望。
【解读】
管子(约前723—前645年),名夷吾,“仲”是他的字,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担任齐国相国的时候,内部施行富国强兵政策,对外采取尊王攘夷,曾九合诸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现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儒、道、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囊括了天文、地理、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从后世的考证来看,这部书是后人假托管仲的名义创作的,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伟大性。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也不认同一家一姓的统治。例如上古神话中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都代表着对专制统治的反抗;而三代时期的“伊尹放太甲”“国人暴动”都说明,臣民可以驱赶无道的君王;到了秦朝,陈胜吴广更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些都充分说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那么什么样的统治者才是“有德者”呢?其实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只要看看他的子民能不能安居乐业就知道了。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如果老百姓饥寒交迫卖儿卖女,那么很快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反抗,朝代也可能会更替;如果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那么统治者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国力会蒸蒸日上……